|
小说评论 》 否定群雄解紅樓 》
第33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8)
崔耀華 Cui Yaohua
寶玉摔玉,賈母說:“要打駡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脂曰:“一字千斤重。”在藝術上通靈玉的性質就是寶玉的性質。毀了通靈玉,就等於毀了寶玉在藝術上的性質,故說“命根子”。
四、從寶釵的病說起
釵黛美醜、善惡、擁貶、對立合一等,始終是紅學界紛爭不休、訴訟無尾、各爭其說的老話題。馮其庸先生在《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二輯》中,以擁黛貶釵為題對黛玉寫道:
“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潔,她有洛水神女的傷,她有湘娥的淚,她有謝道韞的敏捷,她有李清照的尖新和俊,她有陶淵明的逸……她更有自身幼而喪母復喪父的薄命。”馮老似乎說盡了黛玉之美、之優。
馮老對寶釵則認為:“寶釵並不是沒有社會理想,衹不過她的社會理想,也就是封建教育所灌輸的一套封建的社會理想,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和封建的全部社會道德、人際關係。”
寶釵在作品中是唯一帶罪“投胎入世”的人物——寶釵不像黛玉那樣由雨村這等靈魂和師生之情,陪伴她“投胎入世”到榮國府來,她由帶罪的哥哥陪伴到賈府而來。——王蒙先生說得好,作品中所謂“四大傢族”,實際衹寫了賈傢一傢,其他三傢都以賈傢作為演示的舞臺。每個人物必須有一個到賈府“投胎”的過程,因為賈府寫的不是一傢,而是整個社會之總合。寶釵“投胎入世”是藉“今上”“聘選妃嬪”之詞,這就為寶釵的投胎入世的性質蒙上夢想爬上富貴顯達的影子,而且被視之她是黛玉的“情敵”。
此處“今上”“聘選妃嬪”之詞,是和後面故事中與元春的性質、作用、目的、形象互為映照。黛玉的形象是和妙玉的形象互為映照。釵黛是用藝術包藏極深的兩個人物,相比之下寶釵隱藏的更深、更具叛逆性。
小說全篇作為一個係統而論,作者在個別人物上不但善用嚴謹的循序漸進之筆,筆筆着意,處處留“情”,而且全書在整體上也善用大循環係統之法。使文章如氣貫長虹。再玩篇首,始知似落墨甚遠,而刻題甚近,初若於題無關,細玩味乃知俱從題之精髓扶摘比並出來!故,“今上”一段,似從舊技中來,但細看不寫寶釵態度如何?“今上”用詞亦含混,雲遮霧蓋。上天宮闕也有“今上”,也有帝王之稱。大觀園既可與“天上人間”相比,寶釵“入選”,何不能作為“入選”“天上人間”之妃嬪?故,作品中開始點出寶釵為待選而來,但細看入選卻無下文。寶釵卻成了大觀園這個“天上人間”宮闕中的一佼佼者。更妙的是寶釵到賈府後,不寫她進住貴門大院,偏偏住在“梨香院”暗隱“梨園”之意。
寶釵祖上是“皇商”,但不過是“戶部挂個‘虛名’”而已,其本質是寫“各省中所有的賣買承局、總管、夥計”等——體現了一代大商賈階層的面貌。既然是“各省所有”,說明它在全國已經形成一個有代表性的階級,這個階級就是《史記》中所說的“貨殖”商賈階級,這個階級在社會發展中體現了“道德自然”的老莊思想。
作者對天地宇宙、人類社會、各種思想體係的觀察和分析,堅持以老莊哲學中的“高下相傾”、“長短相形”的天道觀去解釋世界。用現代話說就是用辯證法、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的哲學概念去分析社會中的各種事物。故從作者而言,這個貨殖階級在品格和思想上有他美的一面和醜的一面,即有他“女兒”的一面和“男人”的一面。根據“女兒”之含意,寶釵代表了這個階級中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美的一面;而薛蟠代表了這個階級中知識淺薄、缺纔少德的醜的一面。作者寫道:“這薛公子學名薛蟠,表字文竜(啓)……性情奢侈,言語傲慢。雖也上過學,不過略識幾個字(脂曰:這句加於老兄,卻是實寫。)。終日惟有鬥雞走馬,遊山玩水而已。雖是皇商,一應經濟世事,全然不知。不過賴祖、父子舊情分,戶部挂虛名,支領錢糧,其餘事體,自有夥計老傢人等措辦。”
故脂曰:“加於老兄,卻是實寫。”脂又曰:“非節度、榮國之至親,則不能到如此強霸。富貴者其思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第1節:出版前言 | 第10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5) | 第11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6) | 第12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7) | 第13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8) | 第14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9) | 第15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10) | 第16節:一事兩面(1) | 第17節:一事兩面(2) | 第18節:一事兩面(3) | 第19節:一事兩面(4) | 第2節:寶玉的真面目(1) | 第20節:一事兩面(5) | 第21節:一事兩面(6) | 第22節:一事兩面(7) | 第23節:一事兩面(8) | 第24節:一事兩面(9) | 第25節:一事兩面(10) | 第26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1) | 第27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2) | 第28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3) | 第29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4) | 第3節:寶玉的真面目(2) | 第30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