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中國風景黑皮書:大敗筆   》 第27節:跑馬溜溜的陵頂      老槍 Lao Qiang

  因為保護技術仍然存在缺陷,在挖出來的第一批俑有褪色風化、脫落、起翹的現象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兵馬俑博物館內除了研究專傢進行研究挖掘以外,基本上不再進行大的挖掘。
  但是所有的遺憾都已鑄成。
  所有的事情都要從頭說起。
  秦始皇陵區背依驪山,俯視渭河,秦始皇帝陵是陵區內最顯著的製高點,它像一座巍峨的山丘,歷兩千年滄桑而雄姿不改,在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埋藏物而享譽世界。
  陵區坐落在驪山北麓的衝積扇上,由南嚮北依次為驪山丘陵、黃土臺塬、山麓洪積扇和渭河衝積平原4種土地類型,南北高差達85米。
  陵區占地面積約60平方千米,是一座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有兩周城垣,四面闢門,陵墓位於內城南部;陵園北部有大量的地面建築,南部有衆多的陪葬坑;37年而建的秦始皇陵園可能是座未完全建好的帝王陵園,但它已經具備完善的設施,功能齊全,其規模遠超過先秦諸王陵墓。
  這是一個王者最後的歸宿。
  它應該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這一點從秦始皇陵園的建築佈局及建築風格、建築規模可以看得出來,因為它們體現了秦代上層社會的思想觀念及對先秦陵寢文化取捨的結果,陵園遺址包括封土、地宮、城垣、地面建築、防洪堤等內容。其中既有對先秦文化的繼承,也有秦人的創新。
  但是現在,陵區的古代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衹有陵丘殘留地表,在陵丘四周建有現代圍墻,墻外散布大量的現代民居。陵區周圍廣泛栽種石榴樹,部分地面為農田。
  直到1974年3月之後,兵馬俑重返人間。
  隨後,一號坑、三號坑、二號坑等威武的秦代軍陣以及銅車馬、石鎧甲等精良的秦軍裝備陸續閃亮登場。一號坑呈長方形,面積12600平方米,約有陶俑、陶馬6000多件,排列成38路縱隊與戰車相隔的步兵軍陣,浩浩蕩蕩,威武雄壯。二號坑呈麯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由弩兵、騎兵、車兵、步兵組成的多兵種混合軍陣,出土陶俑陶馬約1300多件,戰車80餘乘及數量衆多的各類青銅兵器。三號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520平方米,內有戰車1乘,陶馬4匹,66件武士俑按夾道警衛式排列,似為整個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陶俑平均身高0.8米,陶馬身高1.7米、身長2米。
  全球的目光被一次次聚焦於此。
  1981年,兵馬俑和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自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至今,先後接待了100多位國傢領導人和約4000多萬人次的中外遊客。
  但是破壞也隨即而來。
  相比自然的風化,人為的破壞損傷是目前兵馬俑最令人擔心的問題。附近幾個村莊的農民們扔掉了手裏的農具,在景區門口擺起了小攤,賣起了工藝品和涼皮小吃。天長日久,這樣的攤點、飯館、發廊、旅店越來越多,直到把整個景區門口團團圍住。
  經常有膽小的遊客被強買強賣的小販追着跑的場景。周圍建築佈局無序、商品質量低劣、衛生髒亂、風格混雜,甚至還出現了低俗的人造景點,如女屍、法老遺體參觀等。這些極大地改變了文物遺址的歷史環境和風貌,成為旅遊者投訴的焦點和海內外輿論的衆矢之的。
  一部分兵馬俑還承擔着到國內外巡回展覽的使命,但是這種長途巡展無疑會損害它們的壽命。
  30年前的一次發現打破了一個王墓最後的寧靜,但這一切又好像與30年前無關。
  這不是那9個農民的事。
  絶對不是。
  但是又是誰讓這一切變得如此糟糕呢?
  是誰?
  吃祖先飯發達起來?
  知史可以明得失。
  對於秦始皇帝陵的保護,早在秦代就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守護。西漢政府則把對秦始皇帝陵的保護,列於歷代帝王陵墓之首。北魏政府明確規定在秦始皇帝陵"四面各五十步,勿聽耕稼。"隋煬帝也曾下詔保護秦始皇帝陵。到了唐代,為了保護秦始皇帝陵,不僅規定"無得芻牧,春秋置祭。"還下令置廟,增加配享。北宋政府在保護秦始皇帝陵方面,工作最為突出,曾多次下令保護。明清時期,政府雖多次下令保護歷代帝王陵墓,但均未惠及秦始皇陵。不過明代的都穆和清代的陝西巡撫畢沅曾在秦始皇陵做過實地調查。
  雖然二千多年來,秦始皇陵區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也多次歷經天災人禍。無數次的風雨,使水土流失;多次戰亂,使它被盜掘。秦末的項羽、西漢的赤眉軍、後趙的石虎、唐末的黃巢,都曾經使秦始皇陵地面建築和地下結構受到破壞,文物多有損失。此外,歷史上秦始皇陵周圍居民的生産、生活也給它造成了不斷的、程度不同的破壞。20世紀以來,對秦始皇陵的破壞尤其是對封土的破壞仍在繼續。解放前國民黨軍隊曾在秦陵上挖戰壕,其殘跡至今尚存。解放後,民兵打靶,農民平整土地、積肥、節水灌溉等活動都對秦始皇陵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現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的斷崖,就是這種破壞的惡果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秦始皇陵地區的一些建設項目直接對其內的文物遺跡造成了破壞。
  秦始皇帝陵的千年滄桑史,有着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積澱和劣根性。
  而一切的歷史又都折射於當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第1節:南京的憂傷第2節:未老先衰的景區第3節:世界遺産致命傷第4節:中國景區十大憤怒
第5節:旅遊與環保第6節:美國經驗第7節:什麽都賣第8節:周莊的偽民俗
第9節:衹有小聰明第10節:那時周莊第11節:寫在周莊邊上第12節:中國的艾菲爾鐵塔
第13節:拆不去的天梯第14節:從最高到最長第15節:遺憾之旅第16節:平遙搬不動
第17節:平遙和麗江第18節:坍塌的古城墻第19節:神聖製造第20節:孔子乘泰山索道
第21節:泰山生氣了第22節:泰山石有沒有明天第23節:過把癮就死第24節:“買斷”桂林山水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