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千古中醫故事 》
流芳百世(3)
孫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張仲景創立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那麽,我們今天的中醫界把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叫做什麽呢?叫做辨證論治。這個“證”是什麽意思?就是醫生通過收集病人的癥狀,比如他講我肚子疼,咳嗽,這就是癥狀、體徵;再比如醫生按按他的肚子,一按就疼,擡起手來也疼,一摸肚子非常硬,也是體徵。醫生通過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徵、舌苔、脈象,然後用中醫的理論進行分析。分析什麽呢?分析這個病變部位在哪兒。是在髒,還是在腑?是在哪個髒?是在哪個部位?分析了它的病位,然後再分析它的性質,是寒癥還是熱癥。再分析正氣和邪氣之間的關係。我們普通人,不知道正氣和邪氣是什麽意思。正氣是什麽意思?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活動能力。比如有的小夥子吃飯多,消化得好,說明他消化係統的機能好,這就是正氣活動能力:他消化係統的正氣壯盛。有的人,吃一點點都消化不了,說明他消化係統機能的正氣比較薄弱,這就是正氣不足。正氣也包括抗病能力。流感來了,很多人都得了,同樣在一個辦公室工作的同事人傢就不得流感,這就是抗病能力強。還有得病以後的恢復能力。都得感冒了,人傢喝點薑糖水,出一點汗,一宿就好了。可是有的人,七天不好,拖了十四天。一個人好得快就說明他正氣強盛,好得慢就說明他正氣薄弱。所以,正氣是我們人的生理活動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我們要保持正氣的強盛就少得病,得病也好得快。邪氣是什麽呢?所有的致病的因素,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內生的因素都可以叫邪氣。中醫在分析的過程中,用中醫的理論來分析,得病以後正、邪的關係是什麽,最後得出結論,這個結論包括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正邪關係,然後針對這種情況再去治療。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臨床表現,通過分析以後在治療上就用不同的方子。我們今天的人就把這叫做同病異治。
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給後來的醫生另外一個啓示,叫做異病同治。不同的病卻可以用同一種方法,甚至用同一個方子來治療。
張仲景當時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就是指的外感病、雜病。在古代醫學分科比較粗,他就把病分了兩大類,一類是外來的,風寒熱濕燥火這些邪氣,這些致病因素,包括一些傳染性的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病都叫傷寒。那麽除了這類的病之外,剩下的像七情六欲所導致的,飲食不調所導致的都叫雜病。那時候分得很簡單。而張仲景呢,他外感病也治,雜病也治,所以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上記載,面對兩個不同的病人,面對心煩和腹痛兩種不同的病,張仲景居然用同一個藥方“小建中湯”①,並且都療效顯著。那麽,書上的記載是真實的嗎?這種異病同治的方法真能行得通?
有一次我在門診,有一個人得了結腸癌,做了手術,這是現代的首選的治療方法。醫生在手術的過程中發現他腹腔的淋巴結轉移了很多癌細胞,因此手術之後又加了放療,這一放療就引起了放射性腸炎,肚子疼,越到晚上越疼,疼得他睡不着覺,衹好打止痛針,吃止痛藥,找大夫看。大夫說這就是放射性腸炎,疼上半年就好了。他說老天爺,讓我疼上半年,我可忍受不了。那找中醫大夫看看吧。他從網上查到了我的名字,就從外地跑這兒來找我。我從辨證的角度來看,這個人血色素偏低,整個人比較瘦弱,他是患癌癥的身體啊,這不是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嗎?舌上又有淤斑,手術以後很多人舌上有淤斑,這是有淤血的表現,所以我就用張仲景治療肚子疼的這個小建中湯,加了活血化淤的藥給他吃。他吃了兩周以後,疼痛明顯減輕。後來又吃了一周,基本上不疼了,他非常非常高興。這個人手術之後到現在大概有四年多了,隔一段時間就來北京找我適當調理調理。放射性腸炎,張仲景肯定沒有遇到過,那個時候沒有放射療法啊,可是我們今天用張仲景的小建中湯,用他這個方子的道理,來治療氣血不足、肚子的經脈失養、腹部筋脈拘急痙攣這些癥狀,就有療效。當然,要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加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診病聖手(1) | 診病聖手(2) | 診病聖手(3) | 診病聖手(4) | 診病聖手(5) | 扁鵲之謎(1) | 扁鵲之謎(2) | 扁鵲之謎(3) | 扁鵲之謎(4) | 附錄(1) | 神醫傳奇(1) | 神醫傳奇(2) | 神醫傳奇(3) | 神醫傳奇(4) | 華佗之死(1) | 華佗之死(2) | 華佗之死(3) | 華佗之死(4) | 附錄 | 醫聖之路(1) | 醫聖之路(2) | 醫聖之路(3) | 醫聖之路(4) | 醫聖之路(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