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潛夫論箋校正   》 相列第二十七      王符 Wang Fu

  相列〔一〕第二十七
  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二〕”。是故人身體形貌皆有象類〔三〕,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着性命之期,顯貴賤之表〔四〕,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氣具焉〔五〕。故師曠曰“赤色不壽”,火傢性易滅也〔六〕。易之說卦:“巽為人多白眼”,相揚四白者兵死,此猶金伐木也〔七〕。經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八〕。”“
  聖人有見天下之至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九〕。”此亦賢人之所察,紀往以知來,而着為憲則也。
  〔一〕 ○鐸按:此篇論人體有象類,角肉有分部。故審其形貌,則知富貴;觀其氣色,而驗吉兇。此本古人迷信。然謂人之骨相,若材木之有麯直,萬物之有常宜。苟矜其奇,不為修省改尤,則富貴必不能坐緻,而有福轉為災者,則不無可取。
  〔二〕 烝民。
  〔三〕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篇雲:“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𠔌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淮南子精神訓雲:“
  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鐸按:列子楊朱篇:“人肖天地之類。”漢書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皆此義。
  〔四〕 論衡骨相篇雲:“人命稟於天,則有表候於體。察表候以知命,猶察鬥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謂也。”又云:“貴賤貧富,命也。操行清濁,性也。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又云:“
  知命之人,見富貴於貧賤,睹貧賤於富貴。按骨節之法,察皮膚之理,以審人之性命,無不應者。”
  〔五〕 易幹鑿度:‘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按五氣,五行之氣。論衡物勢篇雲:“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行之道也。”
  〔六〕 逸周書太子晉解云:“汝色赤白,火色不壽。”
  〔七〕 王先生雲:“四白,謂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謂多白眼也。相婦人法:目有四白,五夫守宅。見唐書方技袁天綱傳。”
  〔八〕 易係辭下傳。
  〔九〕 係辭下傳。王本“有”下有“以”字,無“至”字,“諸”下有“其”字。○鐸按:此“至”字蓋涉係辭上傳“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增。
  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聲響〔一〕。面部欲溥平潤澤〔二〕,手足欲深細明直,行步欲安穩覆載〔三〕,音聲欲溫和中宮。頭面手足,身形骨節,皆欲相副稱。此其略要也。
  〔一〕 論衡骨相篇雲:“相或在內,或在外,或在形體,或在聲氣。”
  〔二〕 王先生雲:‘“溥”當作“博”。’○鐸按:“博平”謂寬而平,王說是。
  〔三〕 按“安穩”古作“安隱”,“隱”亦“安”也。詩綿鄭箋雲:“民心定,乃安隱其居。”三國志武帝傳裴鬆之註引鄭康成盤庚註云:“安隱於其衆。”董卓傳註引華嶠漢書曰:‘卓欲遷都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士,而海內安穩。”“安穩”與“安隱”同。成二年左傳:“韓厥俯定其右”,杜註:“俯,安隱之。”莊子應帝王篇:“其臥徐徐”,司馬彪註:“徐徐,安隱貌。”○鐸按:廣雅釋詁一:“隱,安也。”王氏疏證雲:‘說文:“●,所依據也。讀與隱同。”方言:“隱、據,定也。”“隱”與“●”通。今俗語言“安穩”者,“隱”聲之轉也。’
  夫骨法為祿相表,氣色為吉兇候〔一〕,部位為年時〔二〕,德行為三者招〔三〕,天授性命决然。表有顯微,色有濃淡,行有薄厚,命有去就。是以吉兇期會,祿位成敗,有不必〔四〕。非聰明慧智〔五〕,用心精密,孰能以中?
  〔一〕 荀子非相篇雲:“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兇妖祥。”論衡自然篇雲:“吉兇蜚色見於面,人不能為色自發也。”自紀篇雲:“人面色部七十有餘,頰肌明潔,五色分別,隱微憂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
  〔二〕 “時”下脫一字。
  〔三〕 ○鐸按:招,準的也。詳後註。
  〔四〕 “必”下有脫字。
  〔五〕 禮記中庸雲:“惟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
  昔內史叔服過魯,公孫敖〔一〕聞其能相人也,而見其二子焉。叔服曰:“𠔌也食子,難也收子,𠔌也豐下,必有後於魯〔二〕。”及穆伯之老也,文伯居養;其死也,惠叔典哭〔三〕。魯竟立獻子,〔四〕以續孟氏之後。及王孫說相喬如〔五〕,子上幾商臣〔六〕,子文憂越椒〔七〕,叔姬惡食我〔八〕,單襄公察晉厲〔九〕,子貢觀邾魯〔一0〕,臧文聽禦說〔一一〕,陳鹹見張〔一二〕,賢人達士〔一三〕,察以善心,無不中矣。及唐舉之相李兌、蔡澤〔一四〕,許負之相鄧通、條侯〔一五〕,雖司命班祿,追敘行事,弗能過也。
  〔一〕 “孫”舊作“●”。王先生雲:‘“●”當是“姓”字之誤。古者孫、姓通用。詩麟之趾“振振公姓”,毛傳:“公姓,公孫也。”’
  〔二〕 文元年左傳。○鐸按:杜註云:“𠔌,文伯。難,惠叔。食子,奉祭祀供養者也。收子,葬子身也。豐下,蓋面方。”
  〔三〕 文十四年左傳。王侍郎雲:‘“典哭”疑“典喪”。’繼培按:“喪”字是也。漢書武五子傳:“霍光徵王賀典喪”,顔師古註:“令為喪主。”
  〔四〕 獻子,𠔌之子。
  〔五〕 周語。○鐸按:“及”猶“若”也。下“及唐舉”同。
  〔六〕 文元年左傳。按禮記玉藻鄭註:‘“幾”猶“察”也。’
  〔七〕 宣四年左傳。
  〔八〕 昭廿八年左傳。
  〔九〕 周語。
  〔一0〕定十五年左傳。
  〔一一〕莊十一年左傳。○鐸按:傳作“禦說”,釋文雲:‘本或作“禦”。’史記宋世傢、漢書古今人表並與此同。
  〔一二〕“張”下脫一字,程本作空格。漢書有兩陳鹹:一陳萬年子,見萬年傳;一王莽時講禮祭酒,見莽傳。
  〔一三〕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贊雲:“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
  〔一四〕史記蔡澤傳。
  〔一五〕條侯事見史記絳侯世傢。佞幸傳云:“上使善相者相通。”不云許負,此當別有所據。○鐸按:漢書外戚傳:“許負相薄姬,當生天子。”薄姬為文帝母,鄧通為文帝幸臣,宜有令許負相通之事,特佞幸傳未言其名耳。
  雖然,人之有骨法也,猶萬物之有種類,材木之有常宜。巧匠因象〔一〕,各有所授,麯者宜為輪,直者宜為輿,檀宜作輻,榆宜作轂〔二〕,此其正法通率也〔三〕。若有其質,而工不材〔四〕,可如何?故凡相者,能期其所極,不能使之必至。十種之地〔五〕,膏壤雖肥,弗耕不獲〔六〕;千裏之馬,骨法雖具,弗策不致〔七〕。
  〔一〕 韓非子有度篇雲:“巧匠目意中繩。”
  〔二〕 舊脫“輪直者宜為”五字。按御覽九百五十二引崔實政論雲:‘師曠曰:“人骨法猶木有宜,麯者為輪,直者為輿,檀宜作輻,榆宜作轂。”’今據補。○鐸按:詩魏風伐檀疏雲:“言君子之人身自斬伐檀木,欲以為輪輻之用。”是檀宜作輻也。
  〔三〕 率,讀如律。治要載崔實政論雲:“不可為天下通率。”
  〔四〕 “材”與“裁”同。晉語雲:“童昏嚚喑僬僥,官師之所不材也。”
  〔五〕 “地”舊作“也”。
  〔六〕 易無妄六二:“不耕獲。”詩甫田毛傳:“大田過度,而無人功,終不能獲。”
  〔七〕 後漢書馬援傳云:“昔有騏驥,一日千裏,伯樂見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輿,亦明相法。子輿傳西河儀長孺,長孺傳茂陵丁君都,君都傳成紀楊子阿。臣援嘗師事子阿,受相馬骨法,考之於行事,輒有驗效。”尉繚子武議篇雲:“良馬無策,遠道不致。”
  夫觚而弗琢,不成於器〔一〕;士而弗仕,不成於位。若此者,天地所不能貴賤,鬼神所不能貧富也。或王公孫子,仕宦終老,不至於𠔌〔二〕。或庶隸廝賤,無故騰躍〔三〕,窮極爵位。此受天性命,當必然者也。詩稱“天難忱斯〔四〕”,性命之質,德行之招〔五〕,參錯授受〔六〕,不易者也。
  〔一〕 ????鐵論殊路篇雲:‘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則為宗廟器,否則斯養之舋纔。’
  〔二〕 論語:‘子曰:“三年學不至於𠔌,不易得也。”’孔安國註:“𠔌,善也。”釋文引鄭康成註:“𠔌,祿也。”此亦當訓“𠔌”為“祿”。
  〔三〕 漢書食貨志雲:“物痛騰躍。”
  〔四〕 “忱”卜列篇作“諶”,此蓋後人據毛詩改之。
  〔五〕 質、招皆以射的為喻。周禮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鄭司農雲:“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鵠,二尺曰正,四寸曰質。”淮南子原道訓雲:“先者則後者之弓矢質的也”,高誘註:“質的,射者之準藝也。”呂氏春秋本生篇雲:“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高誘註:“招,埻的也。”盡數篇雲:“射而不中,反修於招,何益於中?”別類篇雲:“射招者欲其中小也”,高註並雲:“招,準藝也。”質、準、埻同字。
  〔六〕 “受”字舊脫。
  然其大要,骨法為主,氣色為候〔一〕。五色之見,王廢有時。〔二〕智者見祥,修善迎之,其有憂色,循〔三〕行改尤。愚者反戾,不自省思,雖休徵見相,福轉為災。於戲君子,可不敬哉!
  〔一〕 史記淮陰侯傳:‘蒯通曰:“僕嘗受相人之術,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
  〔二〕 “時”字舊脫。按夢列篇雲:“五行王相謂之時”,今據補。“時”與下之、尤、思、災為韻。長短經察相篇註引相經云:“五色並以四時判之。春三月,青色王,赤色相,白色囚,黃、黑二色皆死。夏三月,赤色王,白色、黃色皆相,青色死,黑色囚。秋三月,白色王,黑色相,赤色死,青、黃二色皆囚。鼕三月,黑色王,青色相,白色死,黃與赤二色囚。若得其時色王相者吉,不得其時色王相若囚死者兇。”
  〔三〕 “循”當作“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贊學第一務本第二遏利第三論榮第四
賢難第五明闇第六考績第七思賢第八
本政第九潛嘆第十忠貴第十一浮侈第十二
慎微第十三實貢第十四班祿第十五述赦第十六
三式第十七愛日第十八斷訟第十九衰製第二十
勸將第二十一救邊第二十二邊議第二十三實邊第二十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