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游   》 第27节:法国(11)      刘心武 Liu Xinwu

  由此我想到,我们不能任这种文学交流上的“入差”如此触目惊心地继续下去。我们可以主动做许多工作,如争取有更多的中国现代、当代作家的作品在法国出版( 头两年巴金的《寒夜》、《憩园》的出版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就是要争取由那种在全法国乃至全欧洲有相当影响的、历史久“字号响”而又比较严肃的出版社出我国的优秀作品);除了同法国的汉学界加强交流外,还应争取利用蓬皮杜文化中心这类法国一般知识分子经常出入的场所,举办诸如中国文豪鲁迅展览、《红楼梦》展览一类活动( 规模不必求大,但传达信息要强烈、鲜明)……以及主动向法国一些博物馆提供必要的展品——像南特的这所儒勒?凡尔纳博物馆,就可以给他们送去鲁迅所译的《月界旅行》和《地心游记》,以及中国青年出版社所出的一套译本,这倒并不是为了给该博物馆锦上添花,而是向到馆的法国观众显示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文化的一贯尊重,从而反转唤起法国一般群众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我们出馆时,那位管理员一再叮嘱我早日帮他们弄到中国出版的儒勒? 凡尔纳译本,望着他那友好的、渴望的目光,我原谅了他对中国和鲁迅的无知。
  走下高高的石梯后,仰望着博物馆那颇为巍峨的楼体,我心中仍存留着一种惊诧的情绪:儒勒? 凡尔纳这样一位实在远算不上是伟大的作家,竟然有这样一座完整的博物馆来纪念他……
  1983 年12 月14 日
  凡尔赛喷泉
  在法国,每到一处地方,我总禁不住要拿它同中国相应的地方加以比较。
  几位法国朋友陪我们去巴黎郊区游凡尔赛宫,还没到达那里,在汽车上我便对杜阿梅说:“看样子,巴黎的凡尔赛宫正相当于北京的颐和园。把它们对比一下倒挺有意思的。”
  杜阿梅是一位褐发灰眼、娇小玲珑的法国妇人,曾到中国留过学,所以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而且给自己取了这么个中国味十足的汉名。她一听我这话便笑了:“我在北京的时候,每回到颐和园去,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凡尔赛宫去对比。比一比确实有趣。”
  一位同行的华侨便问她:“那你说说看,凡尔赛和颐和园,哪个好呢?”
  她应声说:“都好!都差劲!”
  她那顽皮的神态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替她解释说:“加以比较,并不是单纯地比优劣。各有长处,也各有弱点,这是很自然的。光这么比没什么意思。主要是琢磨出两个民族的不同审美趣味来。”
  杜阿梅连连点头:“对,对……”
  大家更开心。好几个人都说:“那一会儿就请你们两个评一评、比一比吧!”
  车到凡尔赛,下车一望,凡尔赛宫的宫室部分几乎一览无余——布局正面呈凹形,侧面两边另有宫殿与凹形的主宫成一字相联;除右边的教堂耸出尖顶外,所有宫殿大体都是四五层高的楼房,楼顶是典型的“洛可可式风格”,呈弧线向上卷去。最后收束在一个比底部略小的平面上;楼的立面呈浅褐和浅灰色,但那楼顶部分却涂以粉绿色;在每一扇门、窗的框架上和每一楼层之间的檐板上,都满布着纤巧、繁复、细琐的装饰性浮雕,而屋顶部分的檐围上则均匀分布着恣态各异的人物圆雕。给人整体印象是奢华有余而威严不足。
  游人穿过一道铁栅当中的栅门,便进入了凹形官殿当中的广场。铁栅颇高,花样典雅,栅门上更饰有镀金的图案,显示出一种皇家的气派。那广场的面积约比颐和园宫门前的空场大两三倍,地面用天然石料铺砌而成,因年代已久,每块石料都磨得中心光亮、四边残缺,看上去很像一块块鞋底般大的鹅卵石。广场中央高高的基座上,是自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的铜像——他耀武扬威地骑着骏马,傲视着宫前的三条放射形大道——大道那边即是如花似锦的巴黎城。
  “太不含蓄。”我评论说,“你们回想一下北京的颐和园,哪能这么便宜地让你们一目了然。离大门挺远,就先有牌楼,这牌楼则是大影壁,还用砌着白石雕栏的‘月牙河’拱卫着,绝不让你轻易望见宫门;转过大影壁,这才见到东宫门,进了东宫门,且不让你见着仁寿殿呢,又是松柏夹道的套院,又是太湖石屏障……非得等你敛气屏息、诚惶诚恐了,这才显露出巍峨雄壮的殿堂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澳大利亚(1)第2节:澳大利亚(2)第3节:澳大利亚(3)第4节:澳大利亚(4)
第5节:澳大利亚(5)第6节:澳大利亚(6)第7节:澳大利亚(7)第8节:奥地利(1)
第9节:奥地利(2)第10节:德国(1)第11节:德国(2)第12节:德国(3)
第13节:德国(4)第14节:丹麦(1)第15节:丹麦(2)第16节:丹麦(3)
第17节:法国(1)第18节:法国(2)第19节:法国(3)第20节:法国(4)
第21节:法国(5)第22节:法国(6)第23节:法国(7)第24节:法国(8)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