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梁启超传记   》 追求立宪梦想      落榜生5 La Bangsheng

  宫廷政变计划的失败,使得梁启超彻底失败。在与革命派和袁世凯的斗争中,梁启超成为了最大的输家,然而在共和制度面前,梁启超依然没有放弃立宪思想,他开始梦想在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下实现自己的立宪梦想。
  武昌起义后,革命派虽然生机勃勃,但是并没能掌控各省实权,反而是享有地位、声望、号召力的立宪派迅速控制了时局,成为了革命的主人。 立宪派利用咨议局为阵地和平转移政权,稳定了时局,起到了安定社会的作用。随后,全国14省宣布独立,咨议局成为当时政府的实际领导者。
  此时,梁启超隐居于“双涛园”之留春别墅,徜徉在松涛柏林中,独思天地悠悠,领悟生灵哲思。面对祖国的动乱,梁启超清醒地看到,中国急需建立一个顽强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引导国家走向和平宁静。针对国内的情形,梁启超随即发表了《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肯定革命并提出建设中国新政体的方案。他在文中认真分析了各种西方先进政体,并相互比较,作出中国适合英国“虚君共和”政体的结论。他认为,在专制成风、奴性十足的中国社会,实行美式共和制,必然导致军阀混战不止,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况出现,中国必定不能重归平静。梁启超的这种避免惨剧的设想是符合政治学原理,符合亚、非、拉后进国家民主进程共同规律的,可是在民主共和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思想只能是落后,不得人心的。于是,在向南北议和代表进言时处处碰壁,遭受惨败。
  虽然“虚君共和”理论没有市场,梁启超仍然相信在共和政体下追求立宪政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911年12月,革命派和袁世凯展开了议和谈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进京组阁后,颁布了各项大臣,梁启超被任命为法律副大臣。袁世凯极力恭维梁启超“抱爱国之伟想,具觉世之苦心”,希望他能“祈今神州之陆沉,悯生灵之涂炭”,归国就职,以“同扶宗邦”。梁启超分析国内情形,认为还不是归国时机,坚辞不就。不过,由于他希望借助袁世凯的武力财力来实现君主立宪,而袁世凯又颇希望梁启超能够归国在舆论上支持自己掌控全国,二者随后接触频繁起来,逐渐走在了一起。
  同时,梁启超推行“慰革”方针,希望得到革命派的谅解与信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宪法》,准备在中国实行美式共和,并且加快了同袁世凯的议和谈判,国内共和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梁启超闻之倍感失意,无奈之下只好支持共和,以谋共和制下的立宪政体。4月,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评价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赞颂革命共和派。梁启超的表态引起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欢迎,黄兴、章太炎也开始联络梁启超,并表示欢迎其归国领导建设,汪精卫写信对论争时得罪“先生”道歉,颂其“以积学养望,同以指导国民为念如先生者”。梁启超与革命派的“一笑泯恩仇”,引起了康有为的不满和恐慌,康有为频频作书训斥梁启超,以使其“浪子回头”。可是在时代脚步面前,梁启超顺应潮流,与康有为落后的思想彻底决裂。与此同时,汤化龙、林长民等应时势需要,联合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国民协会合并为民主党,选举梁启超为领袖,梁启超的归国条件完全成熟。
  1912年11月8日,在各政党的呼吁下,在全国国民的期盼下,梁启超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幸福的童年漫漫科举路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
“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千百书生掀学潮——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报界先驱
时务学堂激风云逋逃日本流浪东瀛夏威夷之游
邂逅心中的“小鹿”武装勤王运动澳洲之游重返报界显雄风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康梁笔战言论界轰轰烈烈的论战考察美式共和
预备立宪的背景预备立宪创办政闻社国会请愿运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