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的人心與文化 China's people and culture   》 第27節:貪官:都是仁愛惹的禍(1)      朱建軍 Zhu Jianjun

  貪官:都是仁愛惹的禍
  一
  故事一。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這兒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會舉報 ,證明父親偷竊。"孔子說:"我們這兒的正直的人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父親會為兒子隱瞞 ,兒子會為父親隱瞞,這裏包含着正直。"(《論語·子路》)
  故事二。桃應問:"如果儒傢聖君舜當天子的時候,鐵面無私的臯陶做法官,舜的父親瞽叟 殺人,怎麽辦?"孟子說:"抓起來唄!"
  桃應問:"舜不禁止?"孟子說:"舜怎麽禁啊?人傢有這個權力抓。"
  "那麽舜該怎麽辦?"
  曰:"舜根本不在乎當不當天子。所以會劫獄背上父親,躲到海濱,高高興興過一生。"( 《孟子·盡心上》)
  故事三。萬章問:"舜的弟弟象總想殺舜,後面舜當了天子就把他流放了,是怎麽回事?" 孟子說:"有種說法是流放,實際是分封到有庳這個地方了。"
  萬章說:"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NE522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鯀殺了,這四 個人都是 不仁的人,處罰他們大傢心服。但是對待象卻不一樣,把他分封到有庳。有庳的百姓有什麽 罪,為什麽要把這樣一個人送去做他們的王?你們儒傢的仁人就這樣啊?別人有罪就殺,弟 弟有罪還封官?"孟子說:"仁人對待兄弟的態度是,生氣了不藏着,也不記仇,和兄弟是 相親相愛的。相親相愛所以總是想對他好,所以希望兄弟能富貴,於是把他封到了有庳。自 己當了天子,兄弟還當小老百姓,怎麽體現相親相愛的精神呀?"
  "那為什麽有人說是流放了?"
  孟子說:"象這個人不行嘛,所以舜就派了官吏治理有庳國,不讓象管事情,免得象危害百 姓。衹讓象享受稅錢而已。"(《孟子·萬章上》)(以上翻譯衹取其大意,不敢保證絶對 正確。)
  
  二
  我一下子引用三個典故,把各位讀者的眼睛弄得很疲勞,是因為涉及到一個重要指控。我指 控對許多的徇私枉法、貪污腐敗、裙帶關係、以權謀私行為,儒傢都需要負一定責任,因為 這些行為有時正是儒傢培養出的那種仁愛之心惹的禍。
  儒傢的基本設計,是試圖以親人之間天生的情感為基礎,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把這種情感擴大 到別人,成為美好社會的心理基礎。這樣的方式下,一個人對自己的親人和外人都會有仁愛 之心,但是,程度是不同的。關係越近的親人之間,感情越深,而關係遠一些的人之間,感 情就淺一些。所以說,儒傢的愛心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心。這當然也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我們不可能對親人和外人,對熟人和生人,對一切人都會有同樣程度的感情。像基督教推崇 的那樣,愛鄰人如同愛自己,甚至愛自己的敵人,是一種相當不符合人的天性的要求,所以 衹有靠着上帝的威望,才能把這樣一種倫理和做人態度推廣到信徒中。
  這裏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固然希望我的親人和其他人都相親相愛,但是這畢竟衹是一個 希望而不總是現實。如果我的親人和外人發生了衝突,我應該怎麽辦?特別是,如果我的親 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我應該怎麽辦?古代名氣不大的思想傢葉公,就敏銳地發現了孔子 理論中的這個漏洞,並用一個假設性的案例和孔子辯論。"假如父親偷了別人的羊,兒子是 否應該舉報?"葉公認為一個正直的人應當舉報自己的父親。而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觀點,提 出一個正直的人應當為父親隱瞞。為什麽應當為父親隱瞞,孔子雖然沒有說,但是根據儒傢 的一貫觀點是不難理解的:兒子舉報是傷害親情的行為,會傷害父親的感情,也有違一個兒 子應有的對父親的愛。如果親人之間冷漠無情,聯繫社會的基礎的仁愛之心沒有了,這個社 會就完全無法維係了。"雖然愛別人,但是總比對親人差點"。親疏有別。
  葉公是否被說服了,我們不知道,我估計葉公沒有被說服,也許還提出了其他的反駁,但是 ,因為記載這個事情的是儒傢,葉公的觀點就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所以我們要多寫書, 特別是要多寫我們和別人爭論時的精彩話語,忘記對方的精彩話語,就可以占便宜了。葉公 啊,怪就怪你的弟子太懶。)不過類似的爭論在後來的時代再度出現,這次是一位叫"桃應 "的先生和孟子爭論,舉的例子更有戲劇性:儒傢心目中的聖君舜當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 殺了人。舜應當怎麽做?因為舜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天子,另一方面是兒子,所以這個例 子更復雜一些。天子的職責是維護法紀,而兒子按照儒傢觀點應當保護父親。孟子的解决方 法是把這兩方面分開,作為天子,應當容許"警察"去抓捕罪犯瞽叟,而作為兒子他就背上 父親逃亡到海濱。(這不是因為海濱是度假勝地,風景優美適合觀光遊泳,而是因為古代的 海濱非常偏遠,警察找不到逃犯。)孟子的解决看起來更好一些,把兩個身份分開,既避免 了破壞法紀又顧及了親情。
  桃應是否被說服了,我們同樣不知道。我估計也未必被說服。至少我們看到孟子沒有能說服 兩千年後的另外一位劉清平先生,他發表了一篇《美德還是腐敗》(《哲學研究》2002年第 2期),指出儒傢倫理的血親情理精神具有滋生腐敗的負面效應,由此在學術界也引發了一 場熱烈討論。至今,這個辯論還是像人類絶大多數的辯論一樣,誰也沒有說服誰。
  三
  離開口舌之爭,讓我們看看現實,就看到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朝廷雖然不斷改變,但是有一 個官卻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國的官場,那就是"貪官"。徇私枉法、貪污腐敗、官官相護、裙 帶關係等等現象,並非是中國官場的意外,而是一種常態。比如說到裙帶關係,李敖曾經說 國民黨的官員們是用生殖器聯繫在一起的。話雖然刻薄,但是想一想也不無道理。小團體中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不僅是官場會為私人關係而枉 法,即使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找個熟人走走後門,獲得一些特殊的利益,大傢也都覺得是 很正常的事情。不論儒傢如何辯解,也不論孔子等儒傢是出於多麽良好的動機,我們都不得 不承認,事實證明儒傢的思想一定有問題,因而導致了這樣的後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老古董店裏的清理(1)第2節:自序:老古董店裏的清理(2)
第3節:青出於藍而殺死藍:賊老師的兩難處境第4節:法與道:《太極張三豐》中的文化衝突(1)
第5節:法與道:《太極張三豐》中的文化衝突(2)第6節:在巔峰時崩潰:法傢式人物和事業的宿命(1)
第7節:在巔峰時崩潰:法傢式人物和事業的宿命(2)第8節: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1)
第9節: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2)第10節: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3)
第11節: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4)第12節: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5)
第13節:壓迫與拯救:孟薑女為什麽哭長城(1)第14節:壓迫與拯救:孟薑女為什麽哭長城(2)
第15節:壓迫與拯救:孟薑女為什麽哭長城(3)第16節:培養一個愛女人的傳統
第17節:人定勝天:二十億老鼠闖洞庭的故事(1)第18節:人定勝天:二十億老鼠闖洞庭的故事(2)
第19節:"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1)第20節:"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2)
第21節:"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3)第22節:"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4)
第23節:無私奉獻:吃人肉的故事(1)第24節:無私奉獻:吃人肉的故事(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