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27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6)      劉緒義 Liu Xuyi

  著名學者許倬雲先生說:"一個人如果在歷史上沒有什麽重要性的話,就不可能在《左傳》中被提及。"並把這作為他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流動的一個基本前提。那麽孔父嘉的重要性在哪裏,值得《左傳》在此專門談論他呢?
  孔父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對於宋國,而且對於整個春秋歷史而言都可以這麽說。
  第一,他是托孤重臣。隱公三年,宋穆公得了重病,召大司馬孔父嘉,把殤公托付給他,說:"先君捨棄了他的兒子與夷,而把君位傳給了我,我怎麽敢忘記?如果托大夫之福,我能得以保全首領而死,先君問起與夷,我將用什麽話來回答呢?請你奉立與夷為君,主持社稷國傢,我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麽後悔的了。"
  孔父回答道:"群臣都願意奉您的兒子馮繼承君位啊。"
  穆公說:"不可,先君認為我有德行,讓我主持社稷。倘若拋棄德而不辭讓,那是丟掉先君的美德啊。怎麽算得上是賢能呢?發揚光大先君的美德,不正是當務之急嗎?先生不要廢棄了先君的功業啊。"
  先君是誰呢?就是宋穆公的哥哥宣公。他臨死之前沒有立自己的兒子與夷為君,而是把君位傳給了弟弟也就是穆公。故穆公臨死,思回報兄之大德,要孔父嘉奉與夷為君,同時把自己的兒子馮打發到鄭國去了。所以"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
  穆公臨死,將這樣的托孤大事交給孔父嘉,可想而知,孔父嘉的份量。
  其二,孔父嘉是殷商後裔,為人剛直無私。不單如此,如果告訴你他還是後世大聖人孔子的乃祖,就不難明白此人的重要性了。所以宋宣公知人,宋穆公也知人,把這樣的重托交給此人,他可以放心。
  其三,孔父嘉之死,導致了孔子由貴族而平民,是春秋時期社會階層流動的一個縮影。那麽,孔父嘉又是怎麽死的呢?
  導致孔父嘉之死的原因有三:
  第一,是宋殤公的聽讒言而棄忠諫。衛國州籲自立為君後,為了鞏固其地位,一面討好諸侯,一面徵伐鄭國,想以此來轉移國人的註意力。宋國是當時和鄭國矛盾較深的一個國傢,州籲便想拉攏宋國一起伐鄭。他派人來見宋殤公,挑撥他與公子馮的矛盾。原來殤公雖然即位,但心眼狹小的殤公一直把穆公之子公子馮看作是他的心腹之患,而公子馮此時正被其父穆公打發居住在鄭國,所以州籲要他一起興兵去攻打鄭國,正合他的心意,一拍即合,宋殤公竟然同意了。
  無端攻打鄭國,首先就遭到了宋國兩位大臣的反對。一是孔父嘉,他認為州籲弒兄有罪,不可輕信,但殤公不聽;一是華父督,他是宋國的太宰。他與公子馮一嚮私交很好,當然不願意看到宋國去伐鄭國。他口裏不敢反對,但心裏卻頗有怨氣。
  接下來就發生了鄭國東門之圍,宋國因為爵位最尊還充當了盟主角色,把鄭國東門圍了五天沒有取勝,衹好退兵;第二年,為報東門之圍,鄭國先是采用講和的方式離間了宋陳衛蔡四國之盟,采取個個擊破的方式,單單以宋國為目標,並宣稱是王命,"奉天伐罪",約同齊、魯、許三國攻宋。這期間雖然有勝有敗,但宋國絶對沒有討到什麽便宜。
  第二個原因是,華父督見色而起殺心。《左傳》桓公元年載:"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左傳》記桓公元年之事很簡略,僅僅衹有五句話,其中竟把這樣一件小事記下來了,足見這事不小,作者之用心也由此可見一班。這裏雖然沒有半點褒貶,然而,讀者自然而然地明白其中的奧妙。"目逆而送之",古時男女授受不親,男女相會於途,理當回避,可是華父督不僅不回避,反而把目光迎上去(逆就是迎),又目送她遠去,口裏還情不自禁念念有辭:好漂亮!好風騷!一個毫無禮儀的十足的好色之徒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左傳》嚮來惜墨,卻在這樣一個細節上作了精心刻劃,為什麽呢?這就為後來華父督攻殺孔父嘉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是,煽動兵士情緒,藉刀殺人。孔父嘉既是托孤大臣,又頗受宋殤公信任,因而執掌軍權,華父嘉雖然起了殺心,卻也無奈他何。於是華父督就使出了藉刀殺人計。
  宋國的對外戰爭都是孔父嘉統率的,因為他是托孤大臣,又是國防部長,他雖然不樂意打仗,但也衹好順着殤公。這樣就讓太宰華督父心裏不快了。一方面他一直嚮着公子馮,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大權旁落。自孔父嘉帶兵以後,十年之間先後進行了十一次對外戰爭。華父督藉宋國百姓頗有怨言之機,到處散布謠言,說這一切都是孔父嘉造成的,於是把國人的怨恨都指嚮孔父嘉。
  桓公二年即周桓王十年,孔父嘉照舊加緊操練人馬。由於他治軍頗嚴,更兼長期的作戰,已使得老百姓難以忍受。華父督看準時機,令人暗地裏在軍中散播謠言,說是大司馬又要出兵攻打鄭國了。於是一下子人心浮動。一些士兵甚至跑到太宰府來訴苦請願,但華父督拒不接見,背地裏卻叫人好生安慰。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兵士都聚集在太宰府門前,希望得見太宰,一直鬧到黃昏,兵士的情緒越來越激動,華父督知道時機到了,便佩劍束甲而出,對兵士發表講話。他一邊假意勸說,叫兵士不要衝動,以免大司馬得知,會受軍法處置;一邊卻以同情的姿態說這都是主公偏聽偏信大司馬,不聽勸諫所致,故意激起兵士對孔父督的仇恨。直說得兵士鼓噪而起,要求華父督帶領他們為民請命,為民除害。於是,華父督就在兵士們的簇擁下來到了大司馬府,當孔父嘉得知消息迎上前來,就被一刀砍死。華父督忙不迭趕到孔父內室,搶了孔父之妻。
  《左傳》桓公二年載:"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無緣無故不待君命擅殺托孤大臣,這一做法引起了宋殤公的憤怒。於是華父督就害怕了,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殤公也殺了。不過,《春秋公羊傳》的說法有所不同,他說,孔父嘉之死是因殤公而死的。本來華父督是想弒殤公,但由於孔父嘉"義形於色"。什麽叫"義形於色"呢?就是說孔父嘉作為元老大臣還活着,他站在朝堂上就沒有人敢去為難國君,因而要想殺殤公,就衹有先殺掉孔父嘉,而孔父一死,殤公必來救他,這樣就好殺了。
  總之,殤公和孔父嘉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做了冤死鬼。華父督得以償心願。他迎回公子馮,立為莊公,自己把持朝政。
  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代先祖。孔父嘉在宋國內亂中被殺之後,他的曾孫孔防叔,害怕華父督而逃到了魯國。自此,孔氏的貴族身份與卿位就失掉了,由貴族公卿變為士族,即平民中的讀書識禮者。春秋時期,不少貴族就類似於孔氏一樣,隨着社會混亂程度加劇,或因為戰爭,或因為內亂,逐漸失去了貴族身份和地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