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 》
《蘭亭序》之謎
周汝昌 Zhou Ruchang
我的拙見,中華文化有三大國寶,《蘭亭序》、《文心雕竜》、《紅樓夢》,皆屬極品, 人永難企及——更不要說超過了。我不提吳道子、顧虎頭,也不提魯班、師曠,因為真品實 跡已失,無法研究;也不能備舉經、史、子、集,這容易理解。所以特標三大國寶者,又因 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謎性”,異說多,爭議多,難解多,麻煩多,千百傢下功夫多… …惟三者稱最,別的也難與之比並。
因此,我對它們興趣最大,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最大。
“蘭亭序”是怎麽回事?就是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諸名士勝流在山陰會稽的蘭亭舉行修 禊的盛會(本為臨水洗滌垢穢與祓除不祥的古俗),衆人賦詩,合為一集,王羲之為之揮毫 寫序,故具稱《蘭亭集序》,後省“集”字,成為《蘭亭序》——此本指文章,但因字出於 書聖,又寫得特好,成為書法絶品,從這角度講,序稿就是習書的最高範本,因而稱之為“ 蘭亭帖”,又有雅名謂之“禊帖”,從來珍為無上上品。
此帖的傳奇性與珍奇性合而為一,並可分為三大部麯:一是“賺《蘭亭》”;二是玉匣殉葬 昭陵;三 是五代之亂破墓與後世千翻萬刻的臨摹本與石刻本,堪稱“化身千億”,以致輾轉翻版,精 神面目竟各不同了,成為一大奇觀!
這種傳奇經過與珍貴價值,就是《蘭亭》的極大魅力的源流根葉。
《蘭亭》原跡雖失,精神不朽,人們一直在追尋它的“近似”之影,可謂中華藝苑最大的典 故與典範。但這與唐太宗緊密相關。
原來,大英雄、大藝術傢唐太宗李世民——世世為民,卻做了皇帝,開創漢代以後最偉大的 中華盛世者,是個“王右軍迷”(右軍為書壇尊稱書聖王羲之的承用語),他搜遍了六朝幸遺 的右軍書跡,還不滿足,衹缺《蘭亭》一序。
這件原稿真跡在哪裏?當時為右軍之七代孫、隋代書法大傢僧人智永手中秘藏。太宗百計求 索,智永以性命相拒,絶對無“商量”之餘地。堂堂大唐天子,也束手無策,此事害得他魂 縈夢繞,夜不安席。
後來,竟想出了一條妙計——要去騙取。
這個傳奇性故事異常風雅有奇趣,古人還寫過《賺蘭亭》的劇本,但本文並不是為了“故事 ”,不能復述,而是為了說明此帖真本的來歷:本來由王氏世傳傢藏之寶,皇傢以奇計“賺 ”得來的;及太宗將薨,遺囑以玉匣貯好隨葬入陵,永NFDC4於世。
幸而,在宮廷時已由書傢供奉如馮承素等各摹副本,賴以略能窺見其“幻影”——今日尚存 的摹本,即屬此類。
唐代還沒照相、影印技術,更無“復印機”,卻想出巧招兒:雙鈎廓填。就是用“硬黃”紙 (一種蠟紙,有些透明度),鋪於真跡上,以筆勾出字的筆畫輪廓,然後填墨成字形。書史 傳聞,五代梁末帝貞明二年至竜德三年(916-923)的七年間,昭陵已破,寶物散在人間 ,玉匣亦落風塵,遂失蹤跡。於是摹本、翻摹本 、石刻(摹字)本、名傢臨仿本,紛然競出,各稱獨得真形秘相,收藏者竟有百種以至數百種 各樣不同本者。
傳世的《蘭亭》專考著述有桑世昌的《蘭亭考》、翁方綱的《蘭亭續考》。但後世竟無一部 新的係統的條理的研究專著出現。書學之衰由此可以概見。
到北宋時,蘇易簡(《文房四譜》之作者)傢藏有三軸摹本,最為大書傢米元章賞重,引起我 研究上的註目之綫索。據米老的高級眼力所定,蘇傢第二本最為近真,第一本、第三本依次 而等降。我於是努力探求這蘇傢三本的遺型遠影。結果認為米說是正確的——其第二本實乃 無價之大寶!
中國文獻哪一科目都浩如煙海,豈敢誇什麽海口,說對《蘭亭》所有之本皆已盡見,但數十 年來我所搜集到的卻也十分可觀,包括石印、影印、墨拓諸多今已稀見的遺跡,逐字逐畫地 仔細比較詳勘,大致源流脈絡、優劣得失,略已清楚在心;而且專心臨寫,以至能夠“背臨 ”,不失其形神筆緻。
我的結論是:蘇傢三本皆有遺影幸傳,並未斷絶:第一本後來附會題為“馮承素本”——舊 時則題為“褚(遂良)臨本”。第二本的“子孫本”是三希堂帖陸繼善摹本與張珩捐獻的元 代摹本,曾為詒晉齋摹刻入石,極為精彩(此見《詒晉齋巾箱帖》,皆刻古法書,以《平復 帖 》為首。世傳的《詒晉齋法書》乃是成親王的書跡,易混為一事)。第三本即相沿題為“潁 上本”的殘石本的祖帖。
《蘭亭》帖有幾處有趣的問題從未見專傢研者提起過,每嘆細心善悟能察之人不多。今舉之 以為學人啓牖之助。
如第一行“癸醜”二字,醜字特顯橫長竪扁,而癸字又特小,似夾於“在”“醜”之間。此 為何故?人不言也。
那情形很顯然:王右軍在這年落筆為文,正式紀歲用幹支,這是首次(三月初三),而上一年 寫的幹支是“壬子”,已經有點兒習慣了,所以一落筆就又寫了一個“壬”——未及寫“子 ”,已悟這已不對了,可是這纔是開頭的第七個字,便要塗去,太難看,遂生一計,將“壬 ”描“醜”,再在上邊添一“癸”字。
這麽辦了之後,留下的痕跡就是:一是“醜”的中橫畫特別長,這本不是醜字的形狀,乃“ 壬”的“遺骸”是也。二是那小“癸”又細又扁——不然“字空兒”裏是容不下的。
這個來由,一不復雜,二不離奇,可是從無一人識破道出之。舊年我曾將此意說與徐邦達先 生。
此謎解後,一到第二行,就又有奧秘。“內行”們熟悉,“群賢畢至”的“群”字(本是“ 君”上“羊”式結構)的末筆一竪,中間一道小空綫,像筆毫分了叉,形成一畫而左右兩“ 扇”,因而皆稱之為“叉筆”或“岔筆”。
是筆不好嗎?舊論曾有右軍此次所使是一支“敗毫”(即使用已久的半壞筆)之說。其實非也 。
原來,在上好的唐摹和元摹本上,這一行字不止這個群字,下邊還有“畢”字,也出現了字 中間(雖不在筆畫中)的細空白綫。
這就無法用壞毫“叉筆”來解釋了。
再諦審後幅,也有類似的現象。
合在一起,我遂悟到:這與筆了不相幹,乃是原紙久經摺叠處磨損墨色的“直縫”式殘存遺 痕舊跡。
此一發現,極有意趣——表明原件不是捲軸,而是平折“蝴蝶裝”式的古物。而摹者高手十 分忠實,照磨損處存此痕跡,不敢“填實”(妄者必會為之“收拾”、“修補”……)。
至於字句,也不乏俗解不明違失原意之例。
如後來為人議論甚至譏為“病句”的“絲竹管弦之盛”,人們就說了:絲竹即管弦,何必重 ?以此為右軍之小疵雲。
提出這種意見的人,大約是衹知“死文字”而不明活文章,尤其是漢字語文的特點,也更不 善於體會古人的文心筆路。——比如秦少遊的“杜鵑聲裏斜陽暮”,也受譏評,以為又斜陽 又暮乃是無謂的重複,而不悟二者是時間推移的兩個層次:暮是日沒於草中,比日斜要晚得 多。
漢字語文最大特點是既有“義組”,又有“聲組”,缺一不可。可惜如今之人更少知者了。
請你看看原跡款式:已寫上了“此地有峻領(嶺)”,為何又要在峻字上添寫“崇山”二字? 豈 不也可譏為“重複”?殊不知這就是漢文聲調韻律的事了(一般人以為衹有詩、詞、賦、駢等 纔有聲調韻律,於散文無關。那就更是不懂漢文了)。
下邊有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皆四字為句的聲律,故此“峻 領”遂成“孤音”病韻,必增二字也為四字句,讀上去方能鏗鏘有味有韻(即音樂美)。
此理通常不敏感之讀書人已十分“鈍覺”了。
“絲竹管弦”,大致道理相仿。
但是古代,也還另有分別:絲竹,指小型幽雅的“細樂”,文士詩酒雅聚以之“侑酒”也。 管弦則指大麯,大合奏,以至包括軍武雄壯之樂,如《涼州》、《甘州》是也。也不能也不 可徒以“重複”而簡單地看待之。
再如,歷來著錄釋文皆作“快然自足”,其實原跡明明是個“怏然”,又怎麽講?
這並非筆誤。此“怏然”即通常可見的“盎然”,說“興味盎然”,正是“滿足”之義。
古人都喜書寫異體字,也包括“通藉字”。怏、盎相通互藉。
還有一個“及所之既”,歷來又將原跡改為“……既倦”,對嗎?忠實嗎?
者,即“拳拳”之義,亦即“眷”也。這與“倦”正相反。
蓋右軍原意是說,初時“暫”得於己,盎然自樂;然後對之發生殷殷懇懇眷戀不捨之情,而 此情一到境遷時,感慨遂生。若雲本來“暫”得猶然以為自足,豈能久而反“倦”乎?若既 已“倦”,置之捨之而已,復何用其感慨——此“感慨”就成了“悔愧”了,這與下文之批 駁“齊彭殤”、“一死生”又如何聯接得上呢?
所以《蘭亭》一帖,似乎讓人們給念俗了,也寫俗了,盡失真相。至於又有人說帖是偽造, 吾人又何從而“對話”乎?
詩曰:
暮春修禊晉風流,蠶紙鼠須俊筆遒。
識字難周生誤讀,可憐真偽亦悠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自序 | 楔子 | 世間難事 | 水鄉之夢 | 時空境界--留戀自然 | 顧麯傢風 | 談情說愛 | 寫呈子·劫秧子·進頏子 | “水寨”奇遇記 | 災難與生途 | 少年書劍在津門 | 嚮學慕學 | 聰明第一與兩次失敗 | 舞文弄墨 | 燕園夢 | 可憐外語枉修行 | 苦學洋文為哪般 | 蜀道知難 | 教翻譯課 | 關起來的滋味 | 關起來的滋味 | 幹校驚雷 | 反二簧與獄神爺 | 光榮的記錄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