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為政第二(6)
李裏 Li Li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禦”就是駕馬車。樊遲給孔子駕馬車,孔子就對他說,今天孟懿子來問我孝,我跟他說“無違”。樊遲不理解了:“何謂也?”什麽叫無違呀?孔子告訴他,“生,事之以禮”,父母親活着的時候,依照你該用的禮節來侍奉他;“死,葬之以禮”,父母親去世,要按照一定的禮節來埋葬他們,“祭之以禮”,你祭祀他們的時候,也遵循你應當的禮節,這就是盡孝。如果你超越了你的禮,就是不孝。比如,我是一個區長,一個月收入兩三千塊錢,我就盡我的能力來侍奉我的父母親,讓他們的日子過得好,這就是孝。可是你不按照你的能力來侍奉父母,本來三室一廳就夠住了,可是你給他們買了幾棟別墅、幾輛車子,請了幾十個傭人,那你肯定是個貪官,否則你從哪裏來那麽多錢啊?父母親明明知道你衹是一個區長,區長怎麽會有這麽高的待遇呢?他們用得也不安心,老想着怎麽回事啊。他們不安心,退一步說,即便他們用得心安理得,他們也消受不了,消受不了就要折他們的壽。你對父母好,可是靠的全部是貪污腐敗來的錢,有一天你坐牢了,你的父母會心安嗎?不會。所以孝最基本的是無違,你不要超過你的本分,你按本分盡孝心就行了。我是個老師,我就以老師的本分來盡孝。我不以老師的本分,我非要讓父母親吃山珍海味,比許多高官的父母親還要過得好,結果是我肯定不能安於本分,肯定要四處投機鑽營,但這反而是不孝。所以孔子說孝的第一層意思就是要無違,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不安本分,就是無禮。人要各安其分,各盡其職,這是禮的核心。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他來問孝,孔子就給他講,真正的孝是“父母唯其疾之憂”。“疾”和“病”在古文中是有區別的,小病為疾,大病為病。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子女得了病,不要說大病了,就是生了小病,染了小疾,父母親都非常擔憂,所以叫“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親最擔心子女的就是生病。父母親對子女,成天噓寒問暖,特別是子女在外地的,衹要打電話,總是問最近怎麽樣啊,吃飽沒有啊,有沒有生病啊……聽說你生病了,就着急、擔憂得不得了。所以你要盡孝就不要讓你的父母親擔心,怎麽才能真正使你父母親不擔心呢?你首先不要生病,不要染疾。儒傢講的生病,與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生病有所區別,所謂“心君泰然,百體從命”,心安了,才能百病不生。而心安是要經過長期修煉的,就是要完善你自己,完善你的人格,你的人生境界提升了,你的身心修養達到一定程度,你的病自然就會減輕、消除,這樣才能真正盡孝。不使父母擔心就是最大的孝,這句話的核心就在這裏,這是孝的第二層次。
子遊問孝。子遊是孔子比較喜愛的弟子之一,姓言名偃。他來問孝,孔子就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今天我們所說的孝,就是能養活父母親,這就叫孝。你能夠把父母親養活就叫孝啊?你喂衹貓,喂衹狗,養個寵物也要給它一碗飯,如果你對父母親不尊重,那不就等同於養寵物嗎?甚至比養寵物還不如。有些人對父母親愛理不理,對寵物還要抱着它親熱一陣,對父母親就沒有這一套了。管你吃不吃,你吃得進就吃,吃不進就算了,吃不夠也不給你吃了。如今很多人有錢了,成天很忙,一個月給父母一點錢,就算盡孝心了,把他們扔在一邊。老人最需要什麽呢?那一點敬心,噓寒問暖,和他們拉拉傢常,說兩句話,這比你給多少錢都要讓他們高興。《常回傢看看》這首歌之所以為大傢喜歡,道理就在這裏。如果不尊敬父母,那與養犬馬有什麽區別呢?孝要有尊敬之心,要敬愛你的父母,這是孝的第三層次。
子夏問孝。子夏,孔子弟子裏邊文學最好的一個,姓卜名商。他來問孝,因為卜商是個很淳厚的人,孔子就跟他說,孝的最高的境界是“色難”。孝的第一步是“無違”,第二步是“唯其疾之憂”,不使父母擔心,第三步是敬愛父母,第四步就是“色難”。比如父母親打電話來,跟你說傢裏的厠所堵上了,你跑回去把厠所疏通;說房子哪裏漏了,你跑回去用瓦片封好;說傢裏床壞了,你又回去修好……這就叫“有事,弟子服其勞”。這裏“弟子”就是“子弟”,指兒女。“有酒食,先生饌”,有好酒好菜,讓父母親先吃,這叫“先生饌”。“饌”讀zhuàn,本義是食品,這裏指吃的。“先生”,按字面就是比自己先出生的人,就是指父母。“曾是以為孝乎”,難道這就叫做孝了嗎?——你以為給父母親做點事,給他們吃點好的,就叫孝了嗎?還不夠,最難的是“色難”,這裏的“色”指的是臉色,對父母親有好臉色,這纔是孝裏最難、最不容易做到的。為什麽呢?因為父母親太關心你了,這樣就會出現什麽情況呢?哎呀,今天又降溫了,你要多穿一點哦,為什麽還沒加衣服啊……吃飽沒有嘛,再吃一個蘋果,把這根香蕉也吃了……你讀書讀得怎麽樣,沒讀好要多問老師哦……結果呢:好,好,好……曉得了,曉得了……囉嗦得很,行了,行了,我曉得了……子女就覺得厭煩了,臉色就不好看了,不耐煩了,脾氣也來了,這就是為什麽“色難”。孝的最高境界是“色”,和顔悅色。侍奉父母時要和顔悅色,孔子講這個話是很有深意的。和顔悅色說明什麽呢?說明你仁慈,你對父母親和顔悅色,對天下人就都能夠仁慈。你對父母親都兇神惡煞,還能指望你對其他人好嗎?不可能。儒傢講真正的孝子心,像豆腐腦那麽細膩,那麽柔嫩。孝是仁人之心。有這個心的人,他對任何人,都能夠寬容、慈悲,都能忍耐,而不是鐵石心腸。無情無意的人就是鐵石心腸。所以凡是仁德的人,你從他的臉色就看得出來,和顔悅色,因為他的心慈愛。很多人喜歡《西遊記》,但沒能看出《西遊記》的真意。解放初,紹興劇團進京表演《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了演出後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千刀當剮唐僧肉”,唐僧不能辨別是非善惡,孫悟空降妖除魔,他反而把孫悟空給趕走了,因此“千刀當剮唐僧肉”。毛主席也看了這部戲,他寫的是“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毛主席站在另一個角度上說唐僧與孫悟空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真正作惡的是妖魔鬼怪。一般人都認為唐僧沒有頭腦,不起作用,其實唐僧是真正的仁者,真正具有豆腐腦般的心腸,在他身上真正體現了佛法的慈悲。剛柔並濟,但一般人衹看到唐僧的懦弱,沒有看到他的慈悲,看到了唐僧的柔,沒有看到他的剛。唐僧的剛在哪裏?以他的柔弱之軀,跋涉千山萬水,用十八年時間到東土去取經,沒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和决心,能辦成這樣的事嗎?唐僧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歷經艱難困苦,卻從不放棄對理想的追尋,所以他纔是仁者。在《西遊記》裏,孫悟空這麽了不起,連玉帝都要撬翻,如來佛都不怕,可是為什麽要拜在唐僧門下做徒弟呢,就是因為唐僧有偉大的人格。這裏說到孝是仁人之心,所以順帶說到了唐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