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病隙碎筆   》 第27節:病隙碎筆3(1)      史鐵生 Shi Tiesheng

  平均主義是誰也沒法再誇它了,況且,也不太能想象這人間失去競爭會是怎麽一種寂寞荒涼。但愚頑的人老是想:競爭幹嘛就不能朝着另一種方向?比如說競爭樸素,競爭自傢的裝修更趨自然節儉,大傢的地球更加茁壯豐沛。各種主義冷爭熱戰各執一詞,加起來還是畫地為牢,不能在現有的主義之外尋找新途嗎?
  四十二
  愚頑的人多是這樣說着說着就跑題,讓人笑話你這是在做的什麽夢?不過我總是忍不住相信,人原是為了夢想而來,原就是這麽乘夢而來的。史鐵生是什麽?是我的一個具體的夢境。我呢,我是他無邊的夢想。我們一嚮就是這麽相依為命,至死方休呵。
  我常在夜深人靜之時問他:怎麽樣你覺着,活得還好嗎?於是由生至死的這一路風光便依次展現,如同錄像,你捏住遙控器,可以倒帶看看開頭,也可以快進先看看結尾,可以無論停在哪一段落再仔細瞧瞧。他握住我的右手,說:"你的手真涼呵。"我握住他的左手:"你的也是,你冷嗎?"但這終歸是他的問題,是截癱和尿毒癥的問題,肉身問題,是苦海、懲罰、原罪。
  我的問題是,既入懲罰之地,此一鐵生你怎麽辦?我給他的建議是:最好把懲罰之地看成錘煉之地。但既是錘煉之地,便又有了一個順理成章的猜想--我曾經不在這裏,我也並不止於這裏,我是途經這裏。途經這裏,那麽我究竟要到哪兒去,終於會到哪兒去呢?我不信能有一種沒有過程的存在,因此我很有信心地說:我在路上。這就難免還有一問:如此辛辛苦苦,就是為了在路上嗎?真是何苦,你幹嘛一定要來呀?於是又要想想我是怎麽來的了。我說過,就像現在不能離開過去和未來而是現在一樣,我也不能離開別人而是我,我不能離開天離開地離開萬物萬靈……離開一切他者而是我。那麽我是怎麽來的?我是從一切中來呵,我是由一切所孕育、所催生的一縷浪動的消息,微薄但是獨具。這樣的消息並不都是由我决定,但這樣的消息不死不滅總是以"我"為名--不信去問所有的人好了,他們無不是以"我"的角度在行走,在迷茫,在領悟。可我又說過,這一顆心盼望着走嚮寧靜。是呀,寧靜,但不是空無。怎麽可能有絶對的無呢?那不是空無那是我的原在!原在--前人用過這個詞嗎?恕我無知,倘前人不曾用過,我來解釋一下它的意思--那即是神在,我賴以塑造和受造的最初之在。
  四十三
  我不斷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藍天,一條小街,陽光中縹緲可聞的一縷鐘聲,於恐懼與好奇之中鋪築成無限。因而我看着他的背影,看他的心流一再進入黑夜,死也不是結束。衹有一句話是他的保佑:"看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
  病隙碎筆3
  一
  從網上讀到一篇文章,說到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學畫畫之關心點的不同,中國孩子總是問老師"我畫得像不像",美國孩子則是問"我畫得好不好"。
  先說"像不像"。像什麽呢?一是像老師的範本,二是像名傢或傳統的畫路。我在電視上見過幾個中國孩子比賽水墨畫,看筆法都是要寫意,但其實全有成規:小雞是幾筆都是幾筆,小蝦則一群與一群的隊形完全一致,葫蘆的葉子不僅數目相等並且位置也一樣,而白菜的旁邊總是配上兩朵蘑菇……這哪裏還有自己的意,全是別人的實呀!三是像真的。怎樣的真呢?倘其寫意也循成規,真,料必也衹是流於外在的形吧。
  再說"好不好"。根據什麽說它好不好呢?根據外在的真,衹能是像不像。好不好則必牽係着你的心願,你的神遊,神遊阻斷處你的猶豫和彷徨,以及現實的絶境給你的啓示,以及夢想的不滅為你開啓的無限可能性。這既是你的劫數也是你的自由,這樣的舞蹈你能說它像什麽嗎?它什麽也不像,前面沒有什麽可以讓它像的東西,因而你衹有問自己,乃至問天問地:這,好不好?
  二
  國畫,越看越有些膩了。山水樹木花鳥魚蟲,都很像,像真的,像前人,互相像,鑒賞傢常也是這樣告訴你:此乃襲承哪位大師、哪一門派。西畫中這類情況也有。書法中這樣的事尤其多,壽字、福字、竜虎二字,寫來寫去再也弄不出什麽新意卻還是寫來寫去,讓人看了憋悶,覺得書者與觀者的心情都被囚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病隙碎筆1(1)第2節:病隙碎筆1(2)第3節:病隙碎筆1(3)第4節:病隙碎筆1(4)
第5節:病隙碎筆1(5)第6節:病隙碎筆1(6)第7節:病隙碎筆1(7)第8節:病隙碎筆1(8)
第9節:病隙碎筆1(9)第10節:病隙碎筆1(10)第11節:病隙碎筆1(11)第12節:病隙碎筆1(12)
第13節:病隙碎筆1(13)第14節:病隙碎筆2(1)第15節:病隙碎筆2(2)第16節:病隙碎筆2(3)
第17節:病隙碎筆2(4)第18節:病隙碎筆2(5)第19節:病隙碎筆2(6)第20節:病隙碎筆2(7)
第21節:病隙碎筆2(8)第22節:病隙碎筆2(9)第23節:病隙碎筆2(10)第24節:病隙碎筆2(1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