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 China's people and culture 》
第27节:贪官:都是仁爱惹的祸(1)
朱建军 Zhu Jianjun
贪官:都是仁爱惹的祸
一
故事一。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这儿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会举报 ,证明父亲偷窃。"孔子说:"我们这儿的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父亲会为儿子隐瞒 ,儿子会为父亲隐瞒,这里包含着正直。"(《论语·子路》)
故事二。桃应问:"如果儒家圣君舜当天子的时候,铁面无私的皋陶做法官,舜的父亲瞽叟 杀人,怎么办?"孟子说:"抓起来呗!"
桃应问:"舜不禁止?"孟子说:"舜怎么禁啊?人家有这个权力抓。"
"那么舜该怎么办?"
曰:"舜根本不在乎当不当天子。所以会劫狱背上父亲,躲到海滨,高高兴兴过一生。"( 《孟子·尽心上》)
故事三。万章问:"舜的弟弟象总想杀舜,后面舜当了天子就把他流放了,是怎么回事?" 孟子说:"有种说法是流放,实际是分封到有庳这个地方了。"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NE522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鲧杀了,这四 个人都是 不仁的人,处罚他们大家心服。但是对待象却不一样,把他分封到有庳。有庳的百姓有什么 罪,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人送去做他们的王?你们儒家的仁人就这样啊?别人有罪就杀,弟 弟有罪还封官?"孟子说:"仁人对待兄弟的态度是,生气了不藏着,也不记仇,和兄弟是 相亲相爱的。相亲相爱所以总是想对他好,所以希望兄弟能富贵,于是把他封到了有庳。自 己当了天子,兄弟还当小老百姓,怎么体现相亲相爱的精神呀?"
"那为什么有人说是流放了?"
孟子说:"象这个人不行嘛,所以舜就派了官吏治理有庳国,不让象管事情,免得象危害百 姓。只让象享受税钱而已。"(《孟子·万章上》)(以上翻译只取其大意,不敢保证绝对 正确。)
二
我一下子引用三个典故,把各位读者的眼睛弄得很疲劳,是因为涉及到一个重要指控。我指 控对许多的徇私枉法、贪污腐败、裙带关系、以权谋私行为,儒家都需要负一定责任,因为 这些行为有时正是儒家培养出的那种仁爱之心惹的祸。
儒家的基本设计,是试图以亲人之间天生的情感为基础,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把这种情感扩大 到别人,成为美好社会的心理基础。这样的方式下,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和外人都会有仁爱 之心,但是,程度是不同的。关系越近的亲人之间,感情越深,而关系远一些的人之间,感 情就浅一些。所以说,儒家的爱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心。这当然也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我们不可能对亲人和外人,对熟人和生人,对一切人都会有同样程度的感情。像基督教推崇 的那样,爱邻人如同爱自己,甚至爱自己的敌人,是一种相当不符合人的天性的要求,所以 只有靠着上帝的威望,才能把这样一种伦理和做人态度推广到信徒中。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固然希望我的亲人和其他人都相亲相爱,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 希望而不总是现实。如果我的亲人和外人发生了冲突,我应该怎么办?特别是,如果我的亲 人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办?古代名气不大的思想家叶公,就敏锐地发现了孔子 理论中的这个漏洞,并用一个假设性的案例和孔子辩论。"假如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是 否应该举报?"叶公认为一个正直的人应当举报自己的父亲。而孔子不同意叶公的观点,提 出一个正直的人应当为父亲隐瞒。为什么应当为父亲隐瞒,孔子虽然没有说,但是根据儒家 的一贯观点是不难理解的:儿子举报是伤害亲情的行为,会伤害父亲的感情,也有违一个儿 子应有的对父亲的爱。如果亲人之间冷漠无情,联系社会的基础的仁爱之心没有了,这个社 会就完全无法维系了。"虽然爱别人,但是总比对亲人差点"。亲疏有别。
叶公是否被说服了,我们不知道,我估计叶公没有被说服,也许还提出了其他的反驳,但是 ,因为记载这个事情的是儒家,叶公的观点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所以我们要多写书, 特别是要多写我们和别人争论时的精彩话语,忘记对方的精彩话语,就可以占便宜了。叶公 啊,怪就怪你的弟子太懒。)不过类似的争论在后来的时代再度出现,这次是一位叫"桃应 "的先生和孟子争论,举的例子更有戏剧性:儒家心目中的圣君舜当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 杀了人。舜应当怎么做?因为舜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天子,另一方面是儿子,所以这个例 子更复杂一些。天子的职责是维护法纪,而儿子按照儒家观点应当保护父亲。孟子的解决方 法是把这两方面分开,作为天子,应当容许"警察"去抓捕罪犯瞽叟,而作为儿子他就背上 父亲逃亡到海滨。(这不是因为海滨是度假胜地,风景优美适合观光游泳,而是因为古代的 海滨非常偏远,警察找不到逃犯。)孟子的解决看起来更好一些,把两个身份分开,既避免 了破坏法纪又顾及了亲情。
桃应是否被说服了,我们同样不知道。我估计也未必被说服。至少我们看到孟子没有能说服 两千年后的另外一位刘清平先生,他发表了一篇《美德还是腐败》(《哲学研究》2002年第 2期),指出儒家伦理的血亲情理精神具有滋生腐败的负面效应,由此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 场热烈讨论。至今,这个辩论还是像人类绝大多数的辩论一样,谁也没有说服谁。
三
离开口舌之争,让我们看看现实,就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朝廷虽然不断改变,但是有一 个官却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官场,那就是"贪官"。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官官相护、裙 带关系等等现象,并非是中国官场的意外,而是一种常态。比如说到裙带关系,李敖曾经说 国民党的官员们是用生殖器联系在一起的。话虽然刻薄,但是想一想也不无道理。小团体中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不仅是官场会为私人关系而枉 法,即使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找个熟人走走后门,获得一些特殊的利益,大家也都觉得是 很正常的事情。不论儒家如何辩解,也不论孔子等儒家是出于多么良好的动机,我们都不得 不承认,事实证明儒家的思想一定有问题,因而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自序:老古董店里的清理(1) | 第2节:自序:老古董店里的清理(2) | 第3节:青出于蓝而杀死蓝:贼老师的两难处境 | 第4节:法与道:《太极张三丰》中的文化冲突(1) | 第5节:法与道:《太极张三丰》中的文化冲突(2) | 第6节:在巅峰时崩溃:法家式人物和事业的宿命(1) | 第7节:在巅峰时崩溃:法家式人物和事业的宿命(2) | 第8节:不择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1) | 第9节:不择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2) | 第10节:不择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3) | 第11节:不择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4) | 第12节:不择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5) | 第13节:压迫与拯救:孟姜女为什么哭长城(1) | 第14节:压迫与拯救:孟姜女为什么哭长城(2) | 第15节:压迫与拯救:孟姜女为什么哭长城(3) | 第16节:培养一个爱女人的传统 | 第17节:人定胜天:二十亿老鼠闯洞庭的故事(1) | 第18节:人定胜天:二十亿老鼠闯洞庭的故事(2) | 第19节:"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1) | 第20节:"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2) | 第21节:"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3) | 第22节:"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4) | 第23节:无私奉献:吃人肉的故事(1) | 第24节:无私奉献:吃人肉的故事(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