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27节:双重标准的受害者      周思源 Zhou Saiyuan

  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宝钗与黛玉放在一起,位居正册之首。警幻仙子让宝玉听的《红楼梦曲》的《引子》中,最后一句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种对举,具有并列作用。曹雪芹不仅痛悼林黛玉不幸而亡,也表现出对薛宝钗的深切怀念之情。曹雪芹对薛宝钗的基本态度是我们解读这个艺术形象的总钥匙,进行人物道德评价的基准。
  而这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于是对薛宝钗的评价自然就不能不走入误区。
  藏愚守拙辨宝钗
  二元对立思维与双重标准的受害者
  虽然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即19世纪前半期,《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之时起,对薛宝钗的评价就存在着褒贬不一的现象,但是直到20世纪前半期,几乎一百五十年之中,认为她人品极差,虚伪奸恶,完全否定薛宝钗的,仍然十分罕见。通常是指出她的某些缺点,有些话重些而已。即使全盘否定者,也属于误读。薛宝钗仍然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少女之一,这大体上符合曹雪芹在作品中给她的定位。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将《红楼梦》与红学研究泛政治化,薛宝钗成了《红楼梦》人物中最大的受害者。人们把她看得过于意识形态化与成熟化,她成了一个城府很深满脑子封建道德意识者,成为大观园中年轻一代封建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甚至被说成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她的一些优点也往往由于先入之见的影响而被认为是奸诈,是心机,是虚伪,似乎她的一切行为都始终围绕着"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而进行。几十年来我们长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斗争中,与这斗,与那斗,其"乐"无穷,其实是其痛无穷,其害也无穷。斗惯了,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习惯地从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
  在对薛宝钗的评价中,人们有时忽略了她在金陵十二钗中的地位,她是曹雪芹充满爱心和悲悼之情的一个少女。《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她与黛玉的放在一起,位居正册之首,暗示着并列第一。当然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倾注的爱心最多,寄托的理想与先进理念也最多,清人就早已指出黛玉为"群钗之冠"。不过薛宝钗位列第二是没有问题的。警幻仙子让贾宝玉听的十二支《红楼梦曲》的《红楼梦引子》中最后一句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在这里,"悼玉"显然是指痛悼林黛玉的不幸而亡,"怀金"则明显地表现出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种对举具有并列作用。曹雪芹对薛宝钗的基本态度是我们解读这个艺术形象的一把总钥匙,进行人物道德评价的基准。而这一点在那个特殊年代往往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于是对薛宝钗的评价自然就不能不走入误区。
  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必须遵循文本至上原则,即一切从文本提供的全部信息出发,将文本作为判别的最重要的依据;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政治需要出发,不能存先入之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特点来要求人物这样那样;不能脱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刚来与后来的变化)、人物自身当时的实际年龄来评价人物。第八回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是她的性格特点,确实不错,但是也和她刚来到荣府不久,与大家还不熟有关;况且她又是客居姨家,一些荣府内部的事自然不便过问,"罕言寡语"是理所当然的。但宝钗毕竟是个姑娘,第八回她只有十四岁,足岁最多才十三。按现在的标准,是个才上初一甚至小学六年级的小女孩。把她看得过于成熟化,是我们在解读薛宝钗艺术形象时走入误区的一大原因。而随着宝钗与大家熟悉起来,这种"罕言寡语"、"藏愚守拙"的情况就有所改变。这个问题我在下面还要专门讨论。
  由于受那个特定年代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在读《红楼梦》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双重标准,对黛玉和宝钗,同样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从宽,一个从严,而且这种宽严的距离还相当大。
  薛宝钗确实说过一些"混账话",那些年中人们对此反复深挖宝钗的思想根源,猛烈批判。而宝玉进家塾读书之前来向黛玉告别,黛玉说:"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所言的性质与程度和宝钗的话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人们通常对此都略而不见,或者一带而过。四十二回由于贾母让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因此惜春要向诗社告假一年。大家说起刚刚离开荣国府的刘姥姥,林黛玉说:"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把大家逗得乐不可支。下面她再次提到要画上"母蝗虫",而且取名为《携蝗大嚼图》,结果众人更是开怀大笑,湘云还差点连人带椅子摔倒在地。这话如果从宝钗嘴里说出,那么当年一定会招来许多口诛笔伐,上纲上线不定有多高,起码也是"严重侮辱劳动人民,表现出了什么什么"。即使现在,恐怕也要挨批得重一些。但由于出自黛玉之口,大家一概从宽处理,觉得她说得风趣俏皮,至多不过认为她说话有些尖刻罢了。虽然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不过却反映出人们在潜意识层面对宝钗的要求往往比较"严格",而这是在思维定势上实行双重标准的流露,是一种对宝钗的不公。
  宝钗的优点被说成缺点
  正因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先入之见,因此宝钗的许多优点被说成了缺点。从整个思想境界来看,黛玉要高于宝钗,这些我在分析黛玉时已经谈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黛玉样样都比宝钗强,黛玉就没有缺点。曹雪芹笔下除了偶尔露面的元春、水溶等有限的几个人外,出场比较多的人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黛玉也不例外。曹雪芹从不"包庇"他心爱的人物,所以他塑造的艺术形象才这么经得起反复品味,而且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论。第五回说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应该说无论就叙述语言还是荣府各色人等的反映来说,宝钗的优点和黛玉的缺点都是明显的,黛玉的"悒郁不忿之意",恰恰表现出她性格与心理上的弱点。黛玉自然有宝钗远不及之处,但是客观地说,黛玉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确实不如宝钗。至于说黛玉心中不快,"宝钗却浑然不觉",认为宝钗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甚至是为了使别人讨厌黛玉,这种说法没有文本依据。即使宝钗有所察觉而故意装作"浑然不觉",也是一种大度的表现。第八回说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有人认为这十六个字表明她虚伪甚至藏奸,就过头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敛式文化,讲究自谦,而不主张外露张扬。正像我们请客,虽然准备了一大桌菜,但是对客人常常还说"没什么菜"那样。封建社会不要说女性,即使男性,也不主张锋芒毕露。因为她初来乍到,和大家还不熟悉,罕言寡语,十分正常。而且"人谓"藏愚,人们还不了解她,不是她故意装作愚昧无知,要掩盖什么。安分随时,顶多是缺乏进取心,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缺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百家讲坛
第1节:前言第2节:误读造成许多谜
第3节:秦可卿艺术形象第4节:乳名兼美字可卿
第5节:不正常的男女关系第6节:给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医
第7节:混饭吃久惯行医第8节:用那棺木纯属偶然
第9节:真的假货第10节:存在着一个悖论
第11节:秦可卿出身的秘密第12节:某亲王之女的旁证
第13节:不以异姓相视第14节:怎样认定弃婴的出身
第15节: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第16节: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第17节: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第18节: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
第19节:红学中还有多少学第20节: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第21节:贾宝玉即是曹雪芹第22节:蛛丝马迹
第23节: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