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9)      田居儉 Tian Jujian

  從嘉酷愛書畫,又精鑒賞,更喜收藏。對歷代丹青墨寶,特別是鐘繇、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不惜重金懸賞,多方尋覓。紕紣矠他曾令翰林學士徐鉉,將內府所藏的歷代書法名傢墨跡編次摹勒精拓,並命名為《升元法帖》。據說此帖比後世稱為歷代法帖之祖的宋初《淳化閣法帖》為時尚早,惜今不傳。對於其他所得書畫,從嘉則親自以歌詩雜言題跋,以朱紅印泥加蓋“內殿圖書”、“內合同印”、“建業文房之寶”、“內司文印”、“集賢殿書院印”等篆文印章(惟獨加蓋金印“集賢院御書印”時用墨)。然後命有司以特製的大回鸞、小回鸞、雲鶴練、鵲黑錦等上等絲織品裝裱,用黃經紙簽帖,最後交後宮保儀黃氏統一保管。紕紤矠宋人邵博曾得南唐建業文房藏書《閣中集》,見該書第九十一捲《畫目》載,內收上品九十九種,中品三十三種,下品一百三十九種,其中有貴重名畫《江鄉春夏景山水》、《山行摘瓜圖》、《明皇遊獵圖》、《奚人習馬圖》、《蕃王放簇帳》、《盧思道朔方行》、《月令風俗圖》、《楊妃使雪衣女亂雙陸圖》、《貓》等。紕紥矠僅此一斑,可見從嘉收藏之富,亦可想見其當初派人四出求索之不易。難怪他在求得梁元帝撰寫的《金樓子》一書後,曾百感交集地書寫了《題<金樓子)並序》:
  梁孝元謂王仲宣昔在荊州,著書數十篇,荊州壞,盡焚其書。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鹹重之。見虎一毛,不知其斑。後西魏破江陵,亦盡焚其書,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何荊州壞、焚書二語,先後一轍也。詩以慨之曰:
  牙簽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不是祖竜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
  然而,從嘉聰明一世,卻糊塗一時。他在詩中雖然指責博覽群書、著作等身的南朝梁元帝蕭繹紖紛矠,不該在西魏官兵攻陷都城江陵(今湖北武昌)時傳旨縱火焚書,毀滅斯文;但在北宋官兵攻破金陵城廓之後,他竟是當局者迷,步梁元帝的後塵,命保儀黃氏將內府所藏書畫圖籍付之一炬,儘管焚餘尚存六萬多捲,業已造成無可輓回的重大損失。紖紜矠這種千古大錯,必然要受到歷史的懲罰。後人提起此事,無不對他進行譴責。
  精擅翰墨的從嘉,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此,他特別重視收藏和改製被歷代書畫大師奉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對於有“天下之冠”美稱的南唐特産李廷墨、澄心堂紙和竜尾硯尤為熱心。紖紝矠不論是舞文弄墨的青年學子時代,還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時代,都是如此。自然,這與李的耳濡目染有關。早在中主執政之時,南唐就於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歙州(治歙縣,今安徽歙縣)、揚州三地設置專官,督辦墨務、硯務和紙務。紖紞矠從嘉即位後又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揚光大,錦上添花,為繁榮和發展中國文化用品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歷代帝王都不能望其項背。
  宣州筆匠諸葛高,是南唐的製筆高手。其族人諸葛元、諸葛方、諸葛豐等,也都是製筆能手。諸葛氏傢族製筆有術,技藝精湛,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尤為突出。他們製造的筆,筆鋒尖銳、整齊,筆腰渾園飽滿,筆頭不散鋒,不脫毫,經久耐用。從嘉的妻子娥皇生前專用諸葛筆,特命名為“點青蠃”。紖紟矠從嘉弟從謙亦用諸葛筆,每枝酬價十金,甲於當時,號為“翹軒寶帚。”紖紡矠據說,宣城特産的諸葛筆,筆頭是用鼠須製成的,故又有鼠須筆之稱。直到北宋,鼠須筆還頗受青睞。蘇軾在《東坡題跋》中寫道,他撰《寶月塔銘》,用的就是“一代之選”的鼠須筆。梅堯臣是宣城人,他將家乡這種名筆饋贈文友歐陽修,歐陽修得筆後與京城筆工製造的毛筆比較,揮毫寫下了題為《聖俞惠宣州筆戲書》評議高下:
  聖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筆。
  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
  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
  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
  纍纍相國東,比若衣縫虱。
  或柔多虛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裝管榻,有表曾無實。
  價高乃費錢,用不過數日。
  豈如宣城筆,耐久仍可乞。
  “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李廷墨是南唐一寶。這種久不褪色的書畫墨,因其研製人為墨工李廷而得名。廷原姓奚,祖籍易水(今河北易縣),父輩以製墨為業。唐末,中原大亂,民不聊生。廷全家為了躲避兵災戰禍,隨其父奚超背井離鄉,從北方製墨中心易州輾轉南下,過黃河,渡長江,最後落腳在新安江畔的徽州(治今安徽歙縣)城裏。奚超見黃山一帶盛産優質美鬆,適宜燒煙製墨,便帶領二子廷、廷寬重操舊業,改進製墨技法、造型和題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目錄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