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三编 军事防御(2)      董耀会 Dong Yaohui

  古代长城屯戍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怎样?
  以军队进行屯田戍守的军事制度,始自秦汉。秦制规定:男子年满23岁,要将名籍附于官府,每年要在本郡县服役一月,称为更卒。一生中还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屯边一年,称为戍卒。此外临时征发去戍边的,称为谪卒,征发对象为罪犯、赘婿、商人及商人子弟。★汉承秦制,兵役有三类:其一是正卒,凡男子年满23岁,要充正卒一年,由所在郡都尉集中操练,在北方边地的为骑士,在内郡的为材官,在水乡的为楼船士。其二是戍卒,凡成年男子要充戍卒一年,到京师或到诸侯王国屯戍,称为卫士,或到边境屯戍,称为戍卒。其不愿戍边者,可出钱雇人代戍,每月300钱。其三是更卒,凡成年男子每年要在本县服役一个月,其不愿充更卒者,可每年交官府300钱以给役者,称为过更。边境的屯戍,主要是指戍卒。戍卒到戍所后,由官长按职事分派为戍卒、燧卒、亭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和守谷卒,前四者戍守长城沿线烽燧亭堠,后三者则从事屯田生产。其中田卒从事垦田耕作,河渠卒管理水利灌溉,守谷卒保管谷物仓储。在边境屯戍的士兵,除了戍卒外,还有良家子、应募士、徒、驰刑士和谪卒。其中良家子身份比戍卒为高,应募士是招募而来,徒是因罪没官的徒隶,驰刑士是刑囚。屯戍吏卒发给月俸钱,衣被、口粮和武器,普通戍卒每月俸钱为350~360钱,国家还发给屯田卒农具、耕牛及种子。屯田卒按规定交纳田租以充军粮。汉代边境的屯田,对解决边防戍军粮食及其他军需品的部分自给,减轻国家军费负担起过一定作用,在开发边疆和促进西域丝绸之路的贸易也有一定的意义。三国时期,曹魏为解决军粮供给曾在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一带屯田,其中军屯实行“十二分休”制,即每10人中,有8人佃耕,2人巡守。元朝在全国各地驻守的军队,均实行屯田。明代大规模地实行屯戍制度,称卫所制,即在全国遍置卫所,每卫统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在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统领卫所,上隶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军士皆别立户籍,叫作军户,军户代代世袭,永世不得脱籍。每军户出一丁为军士,称正丁。正丁死,则由其子弟依次递补。军户由国家分给田地、耕牛、农具、粮种等屯田自养,大体每军士受田18~50亩,各按定额交纳税粮,贮于本军屯仓,以充军粮。明制规定:边地卫所军三分戍守,七分屯种;内地卫所军二分戍守,八分屯种。卫所军士按月发给饷粮,屯田军士的口粮按戍守军士的口粮的半数发给。这样,明初军队的粮饷基本由屯田的收入供给。明中叶以后,官吏占夺屯田,役使屯田军士,以及军士典卖所屯之田或逃亡的现象日益普遍,作为一种军屯制度的卫所制逐渐破坏,被募兵制所取代。
  汉长城军屯有何特点?
  汉王朝在保持军事建制的基础上,利用士卒在国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需。西汉初年,文帝采纳晁错建议,于公元前178年在北方边郡长城一带推行,以减轻内地向长城边地辗转运送“飞刍挽粟”之劳,避免边兵断炊之虞。武帝时期疆域扩大,转输矛盾愈加突出,乃以桑弘羊为治粟都尉,在北方长城边地大规模推行军屯。宣帝以后接受后将军赵充国建议,军屯逐渐制度化。
  汉代军屯地域波及河西、朔方、西域、河湟一带,覆盖今陕西北部、内蒙古黄河沿岸、宁夏、兰州以北长城沿线。公元前119年“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前111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公元31年“诏(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西域军屯虽人数不多,但分布却很广,遍及今新疆南北。公元前105—前102年赵充国在河湟一带留卒兵万余人屯田。东汉时期军屯更进一步扩大。“阳嘉元年,以湟中地广,更增置屯田五部,并为十部”。
  汉代军屯的管理体系为“开田官”。最高官吏是大司农,下有屯田校尉、农都尉、戊己校尉等众多官职。其职守是在确保长城边塞安全的前提下,管理屯田事务。军屯的主要劳动力是士卒,他们一面从事农耕,一面戍守边疆,“且耕且守”,但以农耕为主,居延汉简记载有“田卒”、“河渠卒”、“牧士”等反映士卒劳动者分工的称谓。
  军屯戍卒及其家属的生产、生活费用,由国家支给,多用实物。包括衣食、房舍、农具、耕牛、种子以及极少俸钱等,“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垦田收获悉入官仓。
  军屯为军队戍守长城边郡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不仅解决了军队口粮,而且还有盈余,达到一人耕二人食或三人食,既为国家节省了财政经费,减轻转输之劳,又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据东汉时估计“粮储差积”,“省内郡费,岁一亿计”,“以逸待劳……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
  辽金时期长城军屯制度有何变化?
  历史上军屯制度的变化,开始于辽金,发展于元代,完成于明。
  辽金在军屯上的新制度的产生,与其特殊的军事制度有关。依辽制,其部族民年15以上、50以下,都隶兵籍。金人则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两者在军事编制的原则上完全一样。两者的军士供应,如步骑之仗糗,也都是军士自备。他们打败宋朝以后,驻在中原士兵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所以辽金的统治者都分配给契丹人和女真人土地,叫他们耕种自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