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 》
评出好作品(2)
吴泰昌 Wu Taichang
第三届中篇小说评奖工作始于1985年初。这届评选委员会成员,主任委员巴金、陈荒煤,副主任委员冯牧、唐因,委员有王西彦、朱寨、李纳、李、陈丹晨、吴泰昌、严家炎、胡石言、黄秋耘、蒋和森、韶华、缪俊杰。
初评小组由唐因、我、雷达负责。如上届一样,我们将评选工作简报及时送巴老,并通过电话征求他的意见。王西彦从上海来参加评委会时,带来了巴老的一些意见,其中谈到一位作家的作品上次获了奖,这次是否应再考虑?巴老的意见非常明确:有好作品,水平够评上的就评,不必顾虑某位作家的作品再次获奖。巴老的这个意见,获得其他评委的一致同意。第三届中篇小说评奖评出全国优秀作品共二十篇: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邓刚《迷人的海》、陆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郑义《远村》、王兆军《拂晓前的葬礼》、邓友梅《烟壶》、张承志《北方的河》、张洁《祖母绿》、韩静霆《市场角落的“皇帝”》、蒋子龙《燕赵悲歌》、张贤亮《绿化树》、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朱苏进《凝眸》、冯骥才《神鞭》、刘兆林《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贾平凹《腊月·正月》、矫健《老人仓》。
第四届中篇小说评奖工作推迟一年,于1988年初开始。我和孙武臣负责了初选小组工作。
关于这次评奖的情况,1988年4月30日《文艺报》以“中国作协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奖揭晓十二篇作品获奖,巴金等全体评委参加了投票”为题作了报道:“4月21日至4月23日,中篇评委会在北京召开第四次评委会。评委会由主任陈荒煤、副主任朱寨、吴泰昌主持。评委们在广泛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后对备选篇目充分地交换了看法,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确定了获选篇目。在沪的评委会主任巴金听取了评委会副主任吴泰昌关于评选工作的汇报,以书面的密封的方式投了票,在京参加投票的评委有朱寨、张韧、李、吴泰昌、严家炎、陈丹晨、陈荒煤、宗璞、徐怀中、黄秋耘、韶华、缪俊杰。评委马烽从太原寄来了选票。”第四届中篇小说评奖共评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作品十二篇: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周梅森《军歌》、王小鹰《一路风尘》、王安忆《小鲍庄》、莫言《红高粱》、达理《爸爸,我一定回来》、乔良《灵旗》、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宋清海《馕神小传》、从维熙《风泪眼》、霍达《红尘》、张笑天《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文汇出版社 |
|
|
初看巴金 | 四次文代会期间(1) | 四次文代会期间(2) | 四次文代会期间(3) | 怀念老舍(1) | 怀念老舍(2) | 怀念老舍(3) | 在寓所惊悉茅盾逝世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1)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2)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3) | 冰心:巴金这个人……(1) | 冰心:巴金这个人……(2) | 冰心:巴金这个人……(3) | 冰心:巴金这个人……(4)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1)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2)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3) | 巴金与《文艺报》(1) | 巴金与《文艺报》(2) | 巴金与《文艺报》(3) | 巴金与《文艺报》(4) | 巴金与《文艺报》(5) | 《收获》在京座谈会(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