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风情 》 用心去遊 》
第27節:法國(11)
劉心武 Liu Xinwu
由此我想到,我們不能任這種文學交流上的“入差”如此觸目驚心地繼續下去。我們可以主動做許多工作,如爭取有更多的中國現代、當代作傢的作品在法國出版( 頭兩年巴金的《寒夜》、《憩園》的出版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就是要爭取由那種在全法國乃至全歐洲有相當影響的、歷史久“字號響”而又比較嚴肅的出版社出我國的優秀作品);除了同法國的漢學界加強交流外,還應爭取利用蓬皮杜文化中心這類法國一般知識分子經常出入的場所,舉辦諸如中國文豪魯迅展覽、《紅樓夢》展覽一類活動( 規模不必求大,但傳達信息要強烈、鮮明)……以及主動嚮法國一些博物館提供必要的展品——像南特的這所儒勒?凡爾納博物館,就可以給他們送去魯迅所譯的《月界旅行》和《地心遊記》,以及中國青年出版社所出的一套譯本,這倒並不是為了給該博物館錦上添花,而是嚮到館的法國觀衆顯示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進步文化的一貫尊重,從而反轉喚起法國一般群衆對我們中國文化的尊重和興趣。
我們出館時,那位管理員一再叮囑我早日幫他們弄到中國出版的儒勒? 凡爾納譯本,望着他那友好的、渴望的目光,我原諒了他對中國和魯迅的無知。
走下高高的石梯後,仰望着博物館那頗為巍峨的樓體,我心中仍存留着一種驚詫的情緒:儒勒? 凡爾納這樣一位實在遠算不上是偉大的作傢,竟然有這樣一座完整的博物館來紀念他……
1983 年12 月14 日
凡爾賽噴泉
在法國,每到一處地方,我總禁不住要拿它同中國相應的地方加以比較。
幾位法國朋友陪我們去巴黎郊區遊凡爾賽宮,還沒到達那裏,在汽車上我便對杜阿梅說:“看樣子,巴黎的凡爾賽宮正相當於北京的頤和園。把它們對比一下倒挺有意思的。”
杜阿梅是一位褐發灰眼、嬌小玲瓏的法國婦人,曾到中國留過學,所以不但能講一口流利的北京話,而且給自己取了這麽個中國味十足的漢名。她一聽我這話便笑了:“我在北京的時候,每回到頤和園去,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用凡爾賽宮去對比。比一比確實有趣。”
一位同行的華僑便問她:“那你說說看,凡爾賽和頤和園,哪個好呢?”
她應聲說:“都好!都差勁!”
她那頑皮的神態把大傢都逗笑了。
我替她解釋說:“加以比較,並不是單純地比優劣。各有長處,也各有弱點,這是很自然的。光這麽比沒什麽意思。主要是琢磨出兩個民族的不同審美趣味來。”
杜阿梅連連點頭:“對,對……”
大傢更開心。好幾個人都說:“那一會兒就請你們兩個評一評、比一比吧!”
車到凡爾賽,下車一望,凡爾賽宮的宮室部分幾乎一覽無餘——佈局正面呈凹形,側面兩邊另有宮殿與凹形的主宮成一字相聯;除右邊的教堂聳出尖頂外,所有宮殿大體都是四五層高的樓房,樓頂是典型的“洛可可式風格”,呈弧綫嚮上捲去。最後收束在一個比底部略小的平面上;樓的立面呈淺褐和淺灰色,但那樓頂部分卻塗以粉緑色;在每一扇門、窗的框架上和每一樓層之間的檐板上,都滿布着纖巧、繁復、細瑣的裝飾性浮雕,而屋頂部分的檐圍上則均勻分佈着恣態各異的人物圓雕。給人整體印象是奢華有餘而威嚴不足。
遊人穿過一道鐵柵當中的柵門,便進入了凹形官殿當中的廣場。鐵柵頗高,花樣典雅,柵門上更飾有鍍金的圖案,顯示出一種皇傢的氣派。那廣場的面積約比頤和園宮門前的空場大兩三倍,地面用天然石料鋪砌而成,因年代已久,每塊石料都磨得中心光亮、四邊殘缺,看上去很像一塊塊鞋底般大的鵝卵石。廣場中央高高的基座上,是自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的銅像——他耀武揚威地騎着駿馬,傲視着宮前的三條放射形大道——大道那邊即是如花似錦的巴黎城。
“太不含蓄。”我評論說,“你們回想一下北京的頤和園,哪能這麽便宜地讓你們一目瞭然。離大門挺遠,就先有牌樓,這牌樓則是大影壁,還用砌着白石雕欄的‘月牙河’拱衛着,絶不讓你輕易望見宮門;轉過大影壁,這纔見到東宮門,進了東宮門,且不讓你見着仁壽殿呢,又是鬆柏夾道的套院,又是太湖石屏障……非得等你斂氣屏息、誠惶誠恐了,這纔顯露出巍峨雄壯的殿堂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澳大利亞(1) | 第2節:澳大利亞(2) | 第3節:澳大利亞(3) | 第4節:澳大利亞(4) | 第5節:澳大利亞(5) | 第6節:澳大利亞(6) | 第7節:澳大利亞(7) | 第8節:奧地利(1) | 第9節:奧地利(2) | 第10節:德國(1) | 第11節:德國(2) | 第12節:德國(3) | 第13節:德國(4) | 第14節:丹麥(1) | 第15節:丹麥(2) | 第16節:丹麥(3) | 第17節:法國(1) | 第18節:法國(2) | 第19節:法國(3) | 第20節:法國(4) | 第21節:法國(5) | 第22節:法國(6) | 第23節:法國(7) | 第24節:法國(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