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逍遙世間的絶妙智慧:煮酒論道   》 第27節:七、凝神內斂的關鍵----抱元守一(2)      江湖夜雨 Jiang Huyeyu

  類似的故事可能大傢聽過很多。專心緻志於某種事業上,肯定會使事業獲得成功,這是無庸置疑的。不過,衹是這樣講下去,又成了成纔勵志的東西了,在道傢的思想中,凝神守一的作用,卻不單單是指幹某種事業。
  我們原來說過,在道傢的思想中,世俗中的功業成就都不值一提,何況像粘個知了、做個漂亮的木架子這種玩意兒。莊子說這些,無非就是想說,你看,如果‘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做事情就可以無所不精,無所不達。這些其實都是些小玩意兒,但如果你把精神都凝聚在道傢的修為上,就會有多大的成就呢?
  其實就在這兩個故事前的文字裏,莊子就說了: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莊子?達生》)列子問關尹(就是看守函𠔌關,讓老子寫《道德經》的那個,據說後來也得道成仙):“得道高人水火侵,在最高處也不害怕,怎麽練得?”
  關尹說:“這是守住了純正之氣的原因,而不是巧智和勇力能做到的……如果遊心於無為之道,使心性純一,保養純正之氣,使德性和天道相合,以通達於自然。像這樣的得道之人,天性完備,心神無缺,外物怎麽能侵擾傷害他呢?”
  我們來看一下所謂的“抱元守一”這個詞,元,當然不是銀元美元,在道傢是指最原始最根本的事物。抱,兼有混融的意思。至於一,筆者覺得和“元”是接近的。老子《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𠔌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就道傢來講,“一”是天地萬物生成變化收藏的根源,是修煉逆返元始大道的必由之路。抱元守一法,是道傢傳統修煉之法。其修法為融先後天之一氣,抱道法自然之宗旨,神與氣合,渾然歸一,返歸本始。
  王重陽真人曰,“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真功也”,道傢有不少寧神靜氣的內功修煉方法。但基本上都是從入靜然後意守丹田而築基。所以大傢看王重陽的徒弟鐵腳仙王真人就叫做王處一,也是取抱元守一之意。清淨散人雖然叫孫不二,但“不二”,還是“一”的意思嘛,衹不過是換個說法而已。
  從道傢和道教的角度來講,常說人都有先天之神,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這先天之神的靈氣就慢慢地被消磨幹淨了。這有點類似於賈寶玉所說的,美眉們本來都是聰慧有靈氣的,但是年紀大了後一嫁了男人就沾上男人氣,比男人更可殺了。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嬰兒乎?”嬰兒一般的睡眠想必是被煩俗之事所睏擾的人們的渴望,但能達到此境界恐怕腦白金之類的是無能為力的,心病還須心藥醫,還是要靠精神的修為來解决。
  童子,雖然比嬰兒更大了些,但是依然不失為道傢和道教所推崇的“吉祥物”,在一些神話故事中,頭輓日月雙髽髻,紅撲撲的小臉,如“哪咤”一般形象的仙童嚮來是道教道傢的特色。所以就有點檔次的妖怪也像我們要喝純淨水一樣要吃純淨的童男童女,民間也迷信童子有某些“神通”,相信童子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鬼祟之類。童男當然尤為珍貴,他的童子尿都可以入藥。相對一下,佛傢中就沒有類似的角色,小和尚好像不大值錢,遠不如老和尚。《射雕英雄傳》中的周伯通,人號“老頑童”,實得道傢真味。像丘處機等人執着於“修道”的形式,其實卻遠未得道傢的真諦,周伯通雖然也不能說完全“得道”,但他能心性像頑童一樣返回本元,無知無識,所以在武功上遠高於“全真七子”之輩。
  抱元守一後,呈現的另一個特徵就是清靜。凝神內斂,關註於自己的精、氣、神,那麽外界的紛擾就慢慢沉寂。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就是這個意思。混濁的水衹有靜下來,纔會慢慢地將沙石沉澱,還原水的清靜本色。莊子說:“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意思說,當抱元守一後,萬物都不足以擾亂心神,那麽你就會清靜下來,水靜下來後就可以清楚地像鏡子一樣照見人的須眉,成為工匠們衡量水平的基準,何況是人的精神呢?民間俗話說:“一動不如一靜”,其實就是受到道傢思想的影響。
  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但據某保險公司對六千名已故運動員的資料統計,運動員的平均壽命纔五十歲,許多人還未領到退休金就早逝了,大多是因為過量運動造成的。從動物界來看,像龜蛇這樣的不大喜歡運動的動物壽命卻非常高。所以龜蛇也是道門的吉祥物之一,像真武大帝手下就有龜蛇二將。道門也有“龜息”之類的功法。歷來的大書法傢、藝術傢、科學家們的壽命往往高於常人,大概也是由於他們的心思比較純一,沒有過多地私心雜念的緣故吧。常見有報道,高壽之人往往是在深山僻壤中,有的甚至從小到大沒進過城,整天就是上山割草,下山喂牛,上百年如一日。這倒應了“不見可欲,其心不亂”這句話,我等深墜十丈紅塵中,如果誰能在紛亂中抱元守一,保持純真高潔,心無旁騖的心境,恐怕也算得上是有道的高士了。
  抱元守一,當然不是道傢的最高境界。老莊所著兩本書關於此點的論述也並不是太多。清靜而達於虛無纔是更高的境界,從道傢來講“少則得,多則惑”,“一”雖然不算最少最無,但卻是最接近於道的。像我輩俗人,一下子達到無為無有之境界是相當睏難的,那就不妨先收斂心神,從抱元守一做起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1)第2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2)
第3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3)第4節: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遙而遊(4)
第5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1)第6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2)
第7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3)第8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4)
第9節: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5)第10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1)
第11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2)第12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3)
第13節: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4)第14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1)
第15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2)第16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3)
第17節:四、超脫塵網的靈藥----清心寡欲(4)第18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1)
第19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2)第20節:五、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而觀(3)
第21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1)第22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2)
第23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3)第24節:六、勘破生死的睏惑----了身達命(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