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杂家 》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
第27節:正在遠去的老手藝——製梳匠
梁平 Liang Ping
朱師傅還用人工法生産蜂王漿。蜂王漿是工蜂上顎分泌的專供蜂王和蜂幼蟲食用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的漿狀物質,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高活性的天然保健品。蜂王漿的價格比蜂蜜高很多,一斤蜂王漿可賣到100多塊,不過其加工程序也煩瑣許多:先做好專門裝取蜂王漿的漿杯,用小勾勺小心的舀出蜂卵放入杯中,將安了取漿杯的蜂巢板置入蜂箱內,供蜂王産卵。72小時後待幼蟲孵出,工蜂們用蜂王漿飼喂時,就能取漿了。朱師傅一面介紹他製取蜂王漿的方法,一面將蜂巢板上的蜜蜂掃到地上。見我滿臉疑惑,他解釋道:蜜蜂一般在5--35攝氏度時,出巢活動。今天氣溫低,又下雨。這些懶蟲,就不出來了。前段時間氣溫高,箱內蜂滿為患,發生蜜蜂內訌,整箱蜂有可能會散飛四野。
我們聊天時,朱師傅的趕蜂同行來了,邀他一道出門趕花。還沒等朱師傅開口,一旁提取蜂王漿的朱嫂就接過了話茬:今年不趕了。年紀大了,比不得年輕人,日曬雨淋,上搬下運,吃不消。
正在遠去的老手藝——製梳匠
江南古鎮,多臨河而建,依水築屋,街橋相連。宅院重脊高檐,古舊幽寂,清靜安詳。小橋、流水、人傢的小鎮,似一麯柔軟的江南小調,嫵媚婉轉。浙江烏鎮,恰着這悠揚小調,唱了二千年。
進烏鎮,已是燈火闌珊。夜色裏的小鎮,古貌尚在,氣韻生動。月光裏藍色的運河,連通兩岸木屋,水霧氤氳,古意蒸騰。
次日進古城區,天還未亮。在河邊屋檐下坐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燈籠光亮,映照出一塊木質招牌:烏鎮牛角梳作坊。
江浙一帶多水牛,江南人用牛角梳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出行前,我就查閱了一些江南特色手藝的資料,不想竟然如此巧遇。
作坊主人瀋師傅,是一個從業近50年的老藝人。十多平米的作坊,用一條玻璃櫃臺隔分出加工區與銷售區。門邊放了個裝滿水牛角的大竹筐,這既為製梳原材料,也是招攬客人的廣告實物。製梳器械簡陋得讓你無法聯想到精緻的梳子:一張改造後的條凳就是工作臺,幾把鋸子、鋼銼、鐵錘、剪刀、鑿子。小櫃臺陳列了老人加工的各式牛角梳,每把樣品梳旁都有張小紙條,標明了該貨品的名稱與價格。遊客依樣品選好梳子,瀋師傅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起身拿貨收錢。
梳子的發明,我知道的就有幾個版本,相傳炎帝身邊手藝人赫廉,用獸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赫廉被奉為製梳的始祖。也傳,梳子是軒轅皇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魚骨頭的啓發而發明的。當然,無論是誰造出了第一把梳子,中國人用梳理發,已近五千年。那時,鋸子還沒有發明,梳子還衹能用竹枝、木棍、獸骨纏綁,粗拙難看。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陸續出現了木梳、骨梳、角梳、塑料梳乃至金屬梳,梳子的形狀大小不一,梳齒排列有別,功能用途各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1) | 第2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2) | 第3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3) | | 第4節:前 言 | 第5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1) | 第6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2) | | 第7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3) | 第8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4) | 第9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5) | | 第10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1) | 第11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2) | 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 | 第13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2) | 第14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1) | 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 | 第16節:最後的老手藝——銅匠 | 第17節:最後的老手藝——刻瑪尼石 | 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 | 第19節:最後的老手藝——翻砂 | 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 | 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 | 第22節:最後的老手藝——鋁鍋換底 | 第23節:最後的老手藝——磨刀人 | 第24節: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裁縫(1)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