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师傅还用人工法生产蜂王浆。蜂王浆是工蜂上颚分泌的专供蜂王和蜂幼虫食用的乳白色或淡黄色的浆状物质,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高活性的天然保健品。蜂王浆的价格比蜂蜜高很多,一斤蜂王浆可卖到100多块,不过其加工程序也烦琐许多:先做好专门装取蜂王浆的浆杯,用小勾勺小心的舀出蜂卵放入杯中,将安了取浆杯的蜂巢板置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72小时后待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就能取浆了。朱师傅一面介绍他制取蜂王浆的方法,一面将蜂巢板上的蜜蜂扫到地上。见我满脸疑惑,他解释道:蜜蜂一般在5--35摄氏度时,出巢活动。今天气温低,又下雨。这些懒虫,就不出来了。前段时间气温高,箱内蜂满为患,发生蜜蜂内讧,整箱蜂有可能会散飞四野。
我们聊天时,朱师傅的赶蜂同行来了,邀他一道出门赶花。还没等朱师傅开口,一旁提取蜂王浆的朱嫂就接过了话茬:今年不赶了。年纪大了,比不得年轻人,日晒雨淋,上搬下运,吃不消。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制梳匠
江南古镇,多临河而建,依水筑屋,街桥相连。宅院重脊高檐,古旧幽寂,清静安详。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似一曲柔软的江南小调,妩媚婉转。浙江乌镇,恰着这悠扬小调,唱了二千年。
进乌镇,已是灯火阑珊。夜色里的小镇,古貌尚在,气韵生动。月光里蓝色的运河,连通两岸木屋,水雾氤氲,古意蒸腾。
次日进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光亮,映照出一块木质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
江浙一带多水牛,江南人用牛角梳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出行前,我就查阅了一些江南特色手艺的资料,不想竟然如此巧遇。
作坊主人沈师傅,是一个从业近50年的老艺人。十多平米的作坊,用一条玻璃柜台隔分出加工区与销售区。门边放了个装满水牛角的大竹筐,这既为制梳原材料,也是招揽客人的广告实物。制梳器械简陋得让你无法联想到精致的梳子:一张改造后的条凳就是工作台,几把锯子、钢锉、铁锤、剪刀、凿子。小柜台陈列了老人加工的各式牛角梳,每把样品梳旁都有张小纸条,标明了该货品的名称与价格。游客依样品选好梳子,沈师傅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拿货收钱。
梳子的发明,我知道的就有几个版本,相传炎帝身边手艺人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赫廉被奉为制梳的始祖。也传,梳子是轩辕皇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鱼骨头的启发而发明的。当然,无论是谁造出了第一把梳子,中国人用梳理发,已近五千年。那时,锯子还没有发明,梳子还只能用竹枝、木棍、兽骨缠绑,粗拙难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陆续出现了木梳、骨梳、角梳、塑料梳乃至金属梳,梳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梳齿排列有别,功能用途各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