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法苑珠林   》 第二十六      釋道世 Shi Daoshi

  宿命篇第十八(此有四部)
  述意部引證部習氣部五通部述意部第一夫業行參差。宿緣之途非一。壽命修短。明昧之理無常。良由業因善惡。致使報有冥爽。或有憶識多劫。或有緣念纍代。或有但記一生。或有唯知現在。所以凡聖殊隔宿命延促。雖復托神感聖。習氣尚存。除惑見理。戲心猶在。自非位登十地行滿三衹。奚能永斷習因感茲勝報也。
  引證部第二第一天趣中。依婆沙論雲。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然微細故不別說之。如上天報中已具說之。亦同下傍生鬼趣中述。故婆沙論雲。所以者何。非田器故。
  有勝睹相聞語智等。所覆損故有他心通及願智等。所映蔽故。評曰。應作是說。
  於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於理無違。
  第二問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心等。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少故不說。謂人趣中得此智者。極少有故。而不說之。
  如婆沙論說。此皆從不惱害業能生此智。若有衆生能護身口不惱他者。在母胎時。其必寬容。不為冷熱二觸母腹不淨惡血所睏。至出胎時。又復不為産門逼迫令心錯亂。以是因緣覺了惺寤念知前事。今不知者良由違前法故。忘失錯亂故。
  不能知也。問曰。各知幾趣耶。答曰。還如婆沙論說。天知五趣。人知四趣(除天)鬼知三趣。畜生知二趣。地獄唯知地獄之事。由勝故上得知下。下由劣故不知上。問曰。若由劣故不知上者。何故經說善住竜王伊鉢羅竜王等能知帝釋勝人心之所念耶。答曰。如婆沙論說。此等皆是比知。非是正知。如彼帝釋欲與修羅戰時。善住竜王背上諸骨自然出聲。彼即念言。我今背骨出大音聲。定知諸天必欲與彼修羅共鬥。定當須我。作是念已即使嚮彼帝釋邊去。又如帝釋欲遊戲時。
  伊鉢羅竜王背上自然有其香手現。彼則念言我今背上香手現。定知帝釋欲戲園林。必當須我。作是念已即自化身作象三十二頭。通其舊首合有三十三頭。於彼一一頭上各出六牙。一一牙上各出七大寶池。一一池中各出七莖蓮華。一一蓮華各出七葉。一一葉上出七寶臺。一一臺中起七寶帳。一一帳內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妓女。一一妓女皆作天樂。作是化已屈申臂頃往詣帝釋殿前而住。帝釋見已即與眷屬升其常頭之上。自餘三十二天輔臣各將眷屬升餘三十二頭之上。升已即便舉身陵空迅疾往詣遊戲之處。以此驗知。亦是比知。非是正知也。以此引事證知上得知下下不知上也。然此理未盡。如下狼知女心殺兒而去。此即下亦知上。何言下不知上耶。具據從多而說。上得知下下不得知上。
  若細尋求上下通知。不可具引。
  又新婆沙論雲。如王捨城內有一屠兒。名曰伽咤。是未生怨王少小知友。曾白太子。汝登王位與我何願。太子語言。當恣汝請。後未生怨害父自立。伽咤於是從王乞願王便告曰。隨汝意求。伽咤白言。願王許我王捨城中。獨行屠殺。王遂告曰。汝今雲何求此惡願。豈不怖畏當來苦耶。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有果。何所怖畏。王遂告曰。汝雲何知。伽咤白王。我憶過去六生。於此王捨城中常行屠殺。最後生在三十三天中。多受快樂。從彼天歿來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為知友。故知善惡其果定無。王聞生疑。便往白佛。佛告王曰。此事不虛。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邪願言。使我常於王捨城內獨行屠殺後得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果今盡。卻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第受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復有說者。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饑渴苦時。遍身流污深心怖惱。息諸事業精進熾然。
  後經多時得預流果。復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地獄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皆血流。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每日詣水澡浴浣衣。衆人謂之計水為淨。
  又薩婆多論。問曰。願智宿命智有何差別。答宿命智知過去。願智知三世。
  宿命智知有漏。願智二俱兼知。宿命智知自身過去。願智自他兼知。宿命智知一身二身次第得知。願智一念超知百劫。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生所以不能語。謂劫初時先有人天未有三惡。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語。今時畜生多從三惡道中來。是以不語。又婆沙論說。謂於生處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他心。於其生處不假修因自性而知。此智遍通五趣。然有強弱。三塗及天此四趣中作用則強。若在人趣用則微弱。何故如是。為人趣中有瞻相言智及有修禪發智乃至他心法等智。為此等智之所覆隱。是故雖有作用微隱不現。
  如新婆沙論雲。若論有情。見嶮隘處修令寬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業力在母腹中。
  無迫窄苦。故得此智。或有餘說。若諸有情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若諸有情不造惱害他業。常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在母腹中。不為風熱痰陰病等之所逼切。後出胎時無迫窄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故有是說。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時。不受衆病迫窄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但由母病及迫窄苦悉皆忘之。
  第三鬼趣中。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雲何知然。昔有女人。為鬼所魅羸瘦將死。咒師問鬼。汝今何為惱此女人。鬼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
  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於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咒師因報彼女人曰。汝若惜命當捨怨心。女人報言。我已捨矣。鬼觀女意都不捨怨。恐命不全妄言已捨。遂斷其命捨之而去。
  第四畜生趣中。雲何知有宿命智。答如婆沙論中。昔有一女。置兒在地。緣行他處。時有一狼將其兒去。其母見已趁而語言。汝狼何以將我兒去。狼即報言。汝是我怨。曾於五百生中常食我兒。我今還欲於五百生殺害汝子。此乃怨仇相報。理當法爾。何以生瞋。作是報已復更語言。若汝能捨怨害者。我則放汝之子。兒母報曰。我捨怨心。時狼即便起坐思惟。觀彼女人之心乃知不捨。還復語言。汝雖口言心猶不捨。作是語已即便斷其兒命而去。此乃自識宿命。亦知於彼女人之心。此為良驗。自餘鬼及天趣。並識宿命及知他心。前後諸篇經論具說。
  不煩重述。然此二智非是種智。論他心宿命二種智。唯據靜慮禪定發得。此乃報得行在散心。故知非也。
  第五地獄趣中。雲何得有自性宿命智生。答如涅槃經中。五百婆羅門為彼仙育國王殺已至於地獄。發三善念憶本所作。即其驗也。又如論說。地獄衆生亦能念知獄卒等心。亦是其驗也。
  宿習部第三如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云。佛在王捨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比丘百菩薩俱。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比丘。名婆須蜜多。遊行竹園間緣樹上下。聲如獼猴。或施三鈴作那羅戲。時諸長者及行路人。競集看之。衆人集時身到空中。跳上樹端作獼猴聲。耆闍崛山八萬四千金色獼猴集菩薩所。菩薩復作種種變現令其歡喜。時諸大衆各作是言。沙門釋子。猶如戲兒幻惑衆人。所行惡事無人信用。乃與鳥獸作於非法。如是惡聲遍王捨城。有一梵志上啓大王。頻婆娑羅王聞此語嫌諸釋子。即敕長者迦蘭陀曰。此諸釋子多聚獼猴在卿園中。為作何等。
  如來知不。長者啓王。婆須蜜多作變化事。令諸獼猴一時歡喜。諸天雨華持用供養。為作何等臣所不知。爾時大王前後導從。往詣佛所。遙見世尊。身放光明如紫金山。普令大衆同於金色。尊者蜜多及八萬四千獼猴亦作金色。時諸獼猴見大王來作種種變。中有采華奉大王者。大王見已與諸大衆俱至佛所。為佛作禮右繞三匝。卻坐一面白佛言。此諸獼猴。宿有何福身作金色。復有何罪生畜生中。尊者蜜多復宿殖何福生長者傢出傢學道。復有何罪雖生人中諸根具足不持戒行。與諸獼猴共為伴侶。歌語之聲悉如獼猴。使外道笑。唯願天尊。為我分別令我開解。佛告大王。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億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曰然燈。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修行佛法。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漢。時空澤中有一獼猴至羅漢所。見於羅漢坐禪入定。即取羅漢座具被作袈裟。如沙門法。偏襢右肩。手擎香爐繞比丘行。時彼比丘從定覺已。見此獼猴有好善心。即為彈指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應發無上道心。獼猴聞說歡喜踴躍。五體投地敬禮比丘。起復采華散比丘上。爾時比丘即為獼猴說三歸依。爾時獼猴即起合掌白言。大德。我今欲歸依佛法僧。比丘為受三歸已。次當懺悔具說罪業。我得羅漢能除衆生無量重罪。如是殷勤三為懺已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清淨。是名菩薩。汝今盡形受五戒已求阿耨菩提。爾時獼猴依教受已發願已竟。踴躍歡喜。走上高山緣樹墜死。由受五戒破畜生業。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補處菩薩。為說無上道心。即持天華下空澤中供養羅漢。羅漢見已即便微笑。
  告言。天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終不相捨。而說偈言。
  業能莊嚴身處處隨取趣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人汝今生天上由於五戒業前身落獼猴從於犯戒生持戒生天梯破戒為鑊湯我見持戒人光明莊嚴身七寶妙臺閣諸天為給使衆寶為床帳摩尼華瓔珞值遇未來佛娛樂說勝法我見破戒人墮在泥犁中鐵犁耕其舌臥在鐵床上融銅四面流燒煮壞其身或處於刀山劍林及沸屎灰河寒冰獄鐵丸飲鎔銅如是等苦事常為身瓔珞若欲脫衆難不墮三惡道遊處天上路超越得涅槃當勤持淨戒布施修淨命時阿羅漢說此偈已默然無聲。獼猴天子白言。大德。我前身時作何罪業生獼猴中。復有何福值遇大德。得免畜生生於天上。羅漢答言。乃往過去此閻浮提有佛出世。名曰寶慧如來。至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名蓮華藏。多與國王長者居士而為親友。邪命諂麯不持戒行。身壞命終落阿鼻獄。如蓮華敷。滿十八隔具受諸苦。壽命一劫。劫盡更生。如是經歷諸大地獄滿八萬四千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吞飲鎔銅經八萬四千歲。從餓鬼出復墮牛豬狗猴中。各五百身。緣前供養持戒比丘結誓要重。今復遇我得生天上。持戒比丘即我身是。放逸比丘即汝身是。獼猴天子聞此語已心驚毛竪。懺悔前罪即還天上。
  佛告大王。彼獼猴者。雖是畜生。一見羅漢受持三歸及以五戒。緣前功德超越千劫極重惡業。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補處菩薩。從是已後值佛無數。淨修梵行具六波羅蜜。住不退地。於最後身次彌勒後當成阿耨菩提。佛號師子月如來。
  佛告大王。欲知彼國師子月佛者。今此會中婆須蜜多比丘是也。王聞此語。
  即起合掌遍體流汗。悲泣雨淚悔過自責。嚮婆須蜜多。頭面着地接足為禮懺悔前罪。
  佛告大王。欲知此等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者。乃是過去拘樓秦佛時。波羅柰國。俱睒彌國。二國之中共有八萬四千比丘尼。行諸非法犯諸重禁。狂愚無智如癡獼猴。見好比丘視之如賊。時有羅漢比丘尼。名善安隱。具為說法復懷忿恨。
  時羅漢尼見諸惡人不生善心。即起慈悲。身升虛空作十八變。時諸惡人見變化已。各脫金環散阿羅漢尼上。願我生生身作金色。前所作惡今悉懺悔。時諸惡人身壞命終墮阿鼻地獄。次第經歷。至九十二劫常處地獄。從地獄出。五百身中常為餓鬼。從餓鬼出。一千身中常為獼猴。身作金色。大王當知。爾時八萬四千犯戒尼駡羅漢尼者。今此會中八萬四千諸金色獼猴是也。爾時供養諸惡比丘者。今大王是。此諸獼猴。因宿習故。持華持香供養大王。爾時。污彼比丘尼者。今瞿迦梨及王五百黃門是。佛告大王。身口意業不可不慎。
  爾時王聞佛說。對佛懺悔慚愧自責。豁然意解成阿那含王所將八千人求王出傢並成羅漢。餘一萬六千人皆發菩提心。八萬諸天亦俱發心。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聞昔因緣慚愧自責。繞佛千匝嚮佛懺悔。各發無上菩提心。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當生兜率天上值遇彌勒得不退轉。更過百萬億那由他阿僧衹恆河沙劫。當得成佛。八萬四千次第出世。同共一劫。劫名大光。同名普金光明王如來。
  又處處經云。佛言。有憍梵鉢提。已得阿羅漢道。反作牛^2□。弟子問佛。
  何以故。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時。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餘習未盡故作^2□食。若依智度論。問何以作牛。答由過去世經他𠔌田。取五六粒粟口嘗吐地。以損他粟故作此牛。由作牛。多身故牛腳^2□食也。
  五通部第四如菩薩處胎經云。爾時有妙勝菩薩白佛言。世尊。五通菩薩修習何法得神通道。佛告妙勝。此欲界中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眼通。生便徹見一閻浮內衆生之類。粗細好醜城郭樹木。或有人眼能觀二三四天下。不須眼通生便觀見。或有人不須眼通耳通。清徹聞一天下男聲女聲一切音聲。即能別知。一不修耳通。一一曉了。或有人不習不學自識宿命。吾從某處來生此間。父母種族名姓盡能別知。
  或有人不修習神通。知他人心行善惡趣嚮生處。有緣衆生無緣衆生。並悉能知。
  或有人身能飛行周旋往來。不修身通。身便能飛。無所觸礙。履空如地履地如空。佛告。善男子善女人。修眼聖通除色斷垢。三空定門便能得見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或有聞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一切諸聲。善惡六道悉能曉了。或有人除去識垢內外無瑕。得意聖通自識宿命。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眷屬。國土清淨。悉能識知。或有人修十神通。解知法性。強記不忘。便能得知他人心念。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眷屬。國土清淨。名姓种族。皆悉知之。或有人思惟法觀。以心持身以身持心。睡眠覺寤意想如空。便能舉身一天下二天下乃至三千大千剎土。入地如空。
  山河石壁無所挂礙。或有人臨當成佛。以智慧力除衆生垢。坐樹王下不起於坐。
  故得成佛六通清徹。爾時世尊而說偈曰。
  凡夫所得通猶如諸飛鳥有近亦有遠不離生死道佛通無礙法真實無垢穢念則到十方往返不疲倦以慈念衆生得通無挂礙仙人五通慧轉退不成就我通堅固法要入涅槃門爾時坐中有菩薩。名曰普光。前白佛言。未審六通識法。是一是若幹。若識是一法如來金色神足道場遊諸佛剎。為識緻身。為身緻識。若身緻識則無六通。
  若識緻身此名一法。無身無識。唯願世尊。報我此義。佛告普光菩薩。汝所問義為第一義問。為世俗義問。若世俗義問。識法若幹無有定相。若第一義問則無身無識。何以故。分別識法自性空寂。無來無去。亦無染着。汝問金色此有為法五陰成就。非自然法。非第一義。我今為汝說識想法。菩薩六通身識共俱。非識先身後。非身先識後。何以故。法相自然。識不離身。身不離識。猶如二牛共其一軛。若黑牛前白牛後則種不成就。若白牛前黑牛後種亦不成。非黑牛前白牛後。
  非白牛前黑牛後。則種成就。神足道果亦復如是。身識共俱無有前後中間。如來色身有前有後有中間此世俗法。非第一義。於空寂法無有若幹。
  頌曰。
  善惡宿熏習感報各殊方曾為鬼害怨或作狼仇殃屠兒憶殺業須蜜戲猴鄉宿佑除患者在處遊天堂觸類興清遘目擊洞兼忘凡聖欽嘉會賢愚慶流芳四生行善業六趣感神光苦樂雖殊別同知命短長感應緣(略引九驗)
  晉羊太傳晉王練晉嚮靖宋釋曇諦魏釋乘師隋刺史彥武唐釋道綽唐劉善經唐沙門玄高晉羊太傳佑。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晉名臣聲冠區夏。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佑曰。昔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
  乳母曰。汝可自覓。佑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遊望搖而東行。乳母隨之。至李氏傢。乃入至東垣樹中探得小環。李傢驚異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七歲暴亡。亡後不知環處。此亡兒之物也。雲何持去。佑持環走。李氏逐問之。乳母既說佑言。李氏悲喜遂欲求佑還為其兒。裏中解喻然後得止。佑年長常患頭風。醫欲攻治。佑曰。吾生三日時頭首北戶。覺風吹頂意甚患之。但不能語耳。病源既久不可治也。佑後為荊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殊餘精捨。或問其故。佑默然。後因懺悔敘說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諸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殷勤重也。
  晉王練。字玄明。琅耶人也。宋侍中。父琝字季琰。晉中書令。相識有一梵僧。每瞻琝風彩甚敬悅之。輒語同學雲。若我後生得為此人作子。於近願亦足矣。琝聞而戲之曰。法師纔行正可為弟子子耳。頃之沙門病亡。亡後歲餘而練生焉。始生能言。便解外國語。及絶國奇珍銅器珠貝。生所不見未聞其名。即而名之識其産出。又自然親愛諸梵過於漢人。鹹謂沙門審其先身。故琝字之曰阿練。
  遂為大名雲。
  晉嚮靖。字奉仁。河內人也。在吳興郡喪數歲女。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手。喪後一年。母又産一女。女年四歲謂母曰。前時刀子何在。母曰無也。女曰。昔爭刀子故傷母手。雲何無耶。母甚驚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猶在不。母曰。痛念前女。故不錄之。靖曰。可更覓數個刀子合置一處令女自擇。女見大喜即取先者曰。此是兒許。父母大小乃知前女審其先身(右三驗出自冥祥記)。
  宋昆侖山有釋曇諦。姓康。其先康居人。漢靈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2□尾並鐵鏤書鎮二枚。眠寤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2□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雲。不憶。至年十歲出傢。學不從師悟自天發。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8□道人。忽喚^8□名。^8□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嚮者忽言。阿尚是諦沙彌。為衆僧采菜被野豬所傷。不覺失聲耳。
  ^8□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8□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本末。並示書鎮^2□尾等。^8□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采菜之事。彌深悲仰。諦後遊覽經籍遇目斯記。晚入吳虎丘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文翰集有六捲。亦行於世。性愛林泉。後還吳興入故章昆侖山。閑居澗飲二十餘載。以宋無元嘉末卒於山捨。春秋六十餘(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元魏之時。有北代乘禪師。常受持法華精勤不懈。命終中陰托河東薛氏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陳宿業不願處俗。其父任北棣州刺史。其第五郎隨任便往。
  中山至七帝寺。尋得前世本時弟子。語曰。汝頗憶從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禪師者。即我身是。吾房中靈機可速除卻。弟子聞驗抱師悲慟哀傷。人衆道俗奇怪將為大徵。父母戀惜。恐其出傢便與納室。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常樂靜居(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傢處。因乘馬入。循巷屈麯至一傢。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彥武入傢。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處客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並金釵五衹藏此壁中。經函是也。其經第七捲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捲尾常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捲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洟泣曰。己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處。彥武指庭前槐樹吾欲産時。自解頭髮置此樹空中。試令人探樹中果得發。於是主人悲喜。彥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崔尚書敦禮說雲。然往年見盧文勵。說亦大同。但言齊州刺史不得姓名。未如崔具故依崔錄(右一驗出冥報記)。
  唐並州玄中寺釋道綽。姓衛。並州汶水人也。清約雅素慧悟天開。承昔鸞師專崇習業。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知命將盡。通告事相。聞而赴者滿於山寺。
  感見鸞師在七寶船上告綽雲。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並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士女等衆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又以蓮華幹地而^2□者。經七日乃萎。及餘善相不可殫記。至年七十忽然□齒新生如本。全無歷異。報力增強。自非行感倫通。詎能會斯嘉應也(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唐汾州隰城人劉善經。少小孤母所撫育。其母平生常習讀內典精勤苦行。以貞觀二十一年亡。善經哀毀過禮。哭聲不輟。至明年善經恍惚之間見其母曰。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傢。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言終不見。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於是日宋傢生男。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見在。善經常以母禮事之。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舊知。見善經及鄉人所說。為餘令言之。
  相州滏陽縣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趙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傢為兒。馬傢兒至貞觀末死。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於趙宗傢有宿因緣。死後當與宗傢為孫。宗即與其同村也。其母不信。乃以墨點兒左脅作一大黑子。趙傢妻又夢。此兒來雲。當與娘為息。因而有娠。夢中所見宛然馬傢之子。産訖驗其墨子還在舊處。
  及兒年三歲無人導引。乃自嚮馬傢雲。此是兒舊捨也。於今現存。已年十四五。
  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右二驗出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捲第二十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