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一代才子钱锺书 》
上海:胜利后(1945-1949)(1)
汤晏 Tang Yan
……
4
《围城》是钱锺书最成功的文学创作,于1947年6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列入“晨光文学丛书”。这是钱锺书留下来的惟一的一本长篇小说,分九章计25万字。……
……批评家瑞恰慈(I.A.Richards)一派认为文学作品字义越抽象,其象征性也强,则文学价值更高。这样说来钱锺书写《围城》是有理论架构的。英国当代思想史家伯林(IsaiahBerlin,1909-1997,他比钱锺书早一年生,早一年卒,也是牛津毕业),于1951年出版了一册不到一百页的小书(计86页)。这是他一生写得最好也是最有名的一本书:《刺猬与狐狸》(TheHedgehogandtheFox)[39],书名取自古希腊诗人阿奇洛克思(Archilochus)的话“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Thefoxknowsmanythingsbutthehedgehogknowsonebigthing)伯林说:“原文隐晦难解,其正确诠释,学者言人人殊,推诸字意思,可能只是说‘狐狸机巧百出,不敌刺猬一计防御’”(伯林原书附有希腊文)。诗人的话钱锺书译为“狐狸多才多艺,刺猬只会一件看家本领”[40]。伯林在他这本书里,将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作两类:刺猬型与狐狸型。前者有一个中心思想,即有一套思想体系,大的理论架构,如柏拉图和马克思。后者(即是狐狸型)无所不知,无所不包,观察入微但思想散漫,以亚里士多德、伏尔泰为代表。伯林认为但丁、巴斯噶(Pascal)、黑格尔、陀思妥也夫斯基、尼采、易卜生、普鲁斯特(Proust)是刺猬(属于刺猬型)。而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巴尔扎克、乔伊斯(Joyce)和屠格涅夫则是狐狸(属于狐狸型)。具体一点来说,“狐狸型”优点是文字美且精练,观察入微。而“刺猬型”的优点是有体系,结构完整。伯林说托尔斯泰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Tolstoywasbynatureafox,butbelievedinbeingahedgehog)。因此他兼取两者的优点,使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成为永垂不朽的举世名著。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说,中国古今作家兼具刺猬与狐狸优点的只有一个——曹雪芹。他又说鲁迅是狐狸,茅盾是刺猬。[41]我们可以说,钱锺书是狐狸,是天生的一个大狐狸(arch-fox),像托尔斯泰一样,他一心想作刺猬。《围城》出版后,行家一致叫好,畅销不坠,在烽火战乱中,二年内就很快出了三版,最足以反映出这部小说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但钱锺书认为不够好,在1980年《围城》人民文学版重印前记中说:“我写完《围城》,就对它不很满意。”也许他觉得《围城》里刺猬不够,狐气太多。接着他又说:“出版了我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以后,我抽空又写长篇小说,命名《百合心》,也脱胎于法国成语(lecoeurd’artichaut),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1949年夏天,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手忙脚乱中,我把一叠看来像乱纸的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兴致大扫,一直没有再鼓起来,倒也从此省心省事。”这部残稿不是遗失即毁掉,反正已没有了。虽然不是全璧,但散佚了总觉得可惜。[42]这部小说涵义是人的心像百合花鳞茎一样,一瓣一瓣剥掉,到后来一无所有。也是悲观人生的象征性。我想当更属于刺猬型有大理论架构并兼具狐狸型的小说。钱锺书在《重印前记》中特别强调:“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可是1979年钱锺书访美时,他私下对夏志清说《百合心》“可比《围城》写得更精彩”[43]。我们当然相信他的话,《围城》比《人·兽·鬼》好,除了要兼取狐狸与刺猬两者的优点外,诸如人生阅历,写作技巧,我们对钱有信心,且有太多理由相信他所说《百合心》“可比《围城》写得更精彩”。现在所可惜的是,一部可能直追《红楼梦》的旷世巨作,终于未能面世。诚为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叹,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钟情于书不问功名的一生(1) | 钟情于书不问功名的一生(2) | 钟情于书不问功名的一生(3) | 杨绛先生函 | 引言(1) | 引言(2) | 家世(1849-1910)(1) | 家世(1849-1910)(2) | 幼年(1910-1929)(1) | 幼年(1910-1929)(2) | 幼年(1910-1929)(3) | 父亲钱基博(1887-1957)(1) | 父亲钱基博(1887-1957)(2) | 父亲钱基博(1887-1957)(3) | 清华才子(1929-1933)(1) | 清华才子(1929-1933)(2) | 清华才子(1929-1933)(3) | 清华才子(1929-1933)(4) | 清华才子(1929-1933)(5) | 青年讲师(1933-1935)(1) | 青年讲师(1933-1935)(2) | 青年讲师(1933-1935)(3) | 青年讲师(1933-1935)(4) | 牛津(1935—1937)(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