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智慧   》 第27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6)      林語堂 Lin Yutang

  此所謂普通感性自有其性學的基礎,那是很有趣的。中國人之判斷一個問題的是與非,不純粹以理論為繩尺,而卻同時權度之以理論與人類的天性兩種元素,這兩種元素的混合,中國人稱之為“情理”:情即為人類的天性,理為永久的道理,情代表柔韌的人類本性,而理代表宇宙不變的法則。從這兩種元素的結合體,産生人類行為的是非和歷史的論題的判斷標準。
  這個特徵或可由英文中“理”與“情”的對立的意義中見其一二,亞裏士多德說:人類是論理的而不是講情理的動物。中國哲學也容忍這個說法,但卻加一補充,謂人類盡力成為有理性即講情理的而不僅僅為論理的動物。中國人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因為道理是抽象的、分析的、理想的而趨嚮於邏輯的要素概念,情理的精神常常是較為實體論的,較為人情的,並密接於觀實而能認識正確的地位的。
  對於西方人,一個問題倘能邏輯地解决,那是夠滿足的了,而中國人則不然。縱令一個問題在邏輯上是正確的,還須同時衡之以人情。確實,“近乎人情”是較勝於“合乎邏輯”的偉大考量。因為一個學理可以根本違反普通感性而卻很合乎邏輯。中國人寧願采取反乎“道理”的任何行為,卻不能容許任何不近人情的行為,此種情理的精神與普通感性的信仰在中國人理想上樹立了最重要的態度,結果産生了“中庸之道”,這是吾在下面將要講到的。
  五 直覺的思考
  話雖如此,此種思想方式自亦有其限度,因為普通感性的邏輯,衹能適用於人事和人類行為上,但不能適用於解决宇宙之奧妙。你固然可以推人情以止息人們的爭論,但不能勘定心肺的關聯的位置,或决定膵液的功用。因此天象的神秘和人體內容的奧秘,中國人衹有委之於直覺。因此有許多學說,未免過於奧妙,蓋中國學者直覺地察悉心髒位置於胸膛的右偏而肝髒位置於左偏,有一位鴻博的中國學者大概是俞正燮,他的捲帙浩繁的筆記《癸巳類稿》傳誦遐邇,為世所重,他曾發現一本基督教會翻譯的人體解剖學,書中謂人體的心髒位於左偏,而肝髒位於右偏,因此下了一個粗魯的斷語,說是西人的內臟組織是不同於中國人的內臟的。從這一個重要結論演繹出來,又下了一個推論,說是因為他們的內臟組織之不同,他們的宗教信仰自亦必相異——這個演繹的推論為直覺論理法很好的標本——職是之故,衹有內臟組織不完全的中國人才會信仰基督教。這一位博學的著作傢又怯生生地說,倘使耶穌教會知道了這個內容,他們大概不會再這樣夠勁兒的在中國傳教,而收容內臟不完全的畸人為教徒了。
  這個論斷不是開玩笑,卻是很正經的。而且事實上這是中國人的直覺的典型。於是有人覺得科學方法畢竟有些道理。因為用了科學方法雖然你得小心關切像“糖在冰淇凌製造中主要作用在使之甜”這種發現,但也可以用別種幼稚的思考像上述筆記所代表者以圖省事。他至少能夠用自己的手捫一捫自己的心房的跳動,可是中國讀書人是所謂書香子弟,從來就是衹開口不動手的。
  中國學者這樣免去了勞目勞手的愚拙苦役,而具一種基於直覺的質樸信仰。中國學者竟復依據之進而解釋人體和宇宙之神秘,至感滿足。中國全部醫藥學和生理學乃根據於道傢的五行說——金木水火土。更以人體的組織為宇宙的雛型。腎代表水,胃代表土,肝代表火,而肺代表金,心代表木。非此,幾無以施藥物。一個人患了高血壓,則認為是肝火太旺;患了不消化癥,則認為土太旺,瀉藥可用以增進腎髒之作用,蓋所以助養水行,而不消化癥卻往往而愈。倘遇神經錯亂,則可以飲清水並服鎮痛劑,庶腎水上升,稍殺肝火之勢,因而維持其精神之常態。無疑地,中國的藥物是有效的,問題乃在其診斷之學理。
  中國人這種思考方法是殘存有原始民族之特性的,直覺的思考既無需科學方法之校正,故具有較為自由之餘地,而常常接近質樸的幻想。有幾種中國藥物乃基於文字上之遊戲性質的,或為一種奇幻的聯想。蟾蜍(蛤蟆)因為生有縐慄之皮膚,即用以治療皮膚病;又如一種生於陰冷山𠔌深澗中的田雞,則認為於身體上有清涼之效用;最近兩年來,上海新聞紙上常年登載有出售“肺形草”的廣告,此草産生於四川,據稱係肺癆病之最良治療劑。諸如此類同樣的奇說,不計其數,至謂小學生不可食雞爪,食之則會養成抓破書籍之習慣,更屬想入非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1)第2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2)第3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3)
第4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4)第5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5)第6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6)
第7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7)第8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8)第9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9)
第10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第11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2)第12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3)
第13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4)第14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5)第15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6)
第16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7)第17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8)第18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9)
第19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0)第20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1)第21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2)
第22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1)第23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2)第24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