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江湖夜雨的思路讲,证据无所谓,《红楼梦》是本小说,不是历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而在于怎么写,更能有文学价值,更能有艺术感染力。贾宝玉毕竟是小说中的人物,他没有必要按曹雪芹的真实经历写,贾宝玉"悬崖撒手"后又"跳"上来,娶了史湘云(一般说此时宝钗也早卒),他就和湘云贫贱夫妻相互扶将罢了,怎么又玩一次"悬崖撒手"(出家)?玩蹦极吗?太没有责任心了吧?当然曹雪芹是没有出家的,他亡故时,是"新妇飘零目岂瞑",而宝玉出家是书中早已规划好的,总不能又不让他出家了吧?所以这样写的话,就出现了很多的矛盾。
而且如果这样写,大大削弱了《红楼梦》一书的魅力,尤其对于贾宝玉的形象损害最大。这样写贾宝玉简直就是个无赖啦,死了黛玉就娶宝钗,宝钗死了就娶湘云,还说什么痴情多情,和一般俗人并无区别。更无所谓什么"悬崖撒手"之说,只能说他挣扎着不想撒手,但被现实一脚踹了下去,而且刚爬回来,又被踢了下去。
4、"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
宝玉及贾兰中举,贾府似乎又有了复兴的希望,这在过去是续书很大的一根"辫子"。《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借甄士隐之口说过这样一句话:"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流行抓辫子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事成了续书的死穴,一点就瘫。因为那个年代,自然是贾府越败落,越象征着封建社会最终走向灭亡。续书中露出个"光明尾巴",不免让反对续书者理直气壮地揪住,大批特批。所以当时敢说续书好的,也没有几个人。
但此事缘其本因,曹雪芹的原构思中也应该有此情节。在李纨的判词中明确写有:"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又在《红楼梦曲》中《晚韶华》那首中说道:"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当然下面是不好的词了――"昏惨惨黄泉路近",不过毕竟预示着还是会有"戴珠冠,披凤袄"、"头戴簪缨,胸悬金印,爵禄高登"这样的情况出现的。
这些都是前八十回里白纸黑字写的,为曹雪芹的本意无疑。所以贾兰中举发达,是确定无疑的情节。虽然按曹雪芹的意思,是说李纨虽然等到了儿子升官发达,光宗耀祖,但是却没有充分享受这些福份,不久就死期来临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如果让曹雪芹来写的话,也会有个"光明尾巴"的,如果让贾府一败涂地,统统坠入十八层地狱给阎王老爷挖上几千年的煤,那何来李纨"晚韶华"一说?
《笑傲江湖》一书中刘正风说莫大的琴声只是催人泪下,摆脱不了市井之气,不免落于俗套。真正的好音乐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确实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如果将情节写得特惨,其实未必能动人。贾府如果被烧成一片白地,大小人等,鸡犬不留,杀得干干净净,血流成河,未必就更有艺术感染力。现在续书中的故事,虽然家境复兴有所希望,但是贾宝玉却撒手尘寰,众儿女们也死的死,散的散,漫长岁月,生离(宝钗)死别(黛玉)的无尽折磨,再也回不到从前群芳众艳欢声笑语的日子,这才是最为让人唏嘘感慨的上品文字。
5、原稿中的"情榜"内容:
红学家们根据脂批等线索,说是在曹雪芹的原稿最后,有一张"情榜",做为全书的结束,正如《封神演义》有封神榜,《水浒传》有忠义榜,《儒林外史》有幽榜,《镜花缘》有女科金榜一样。
在这个"情榜"中,列出了《红楼梦》中所有女子的名单,据说对应梁山一百零八将,是专门和《水浒传》唱对台戏的--《水浒》写一百零八条绿林好汉,《红楼梦》就写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
说"情榜"中,每个人名下有一个"考语"(相当于现在的"总结鉴定"),上字一律是"情",下字配以各人的"特征":
黛玉是"情情",金钏是"情烈",晴雯是"情屈"……极少几个略可推知,大部分已无从臆拟。最奇者,宝玉非"钗",却为群钗之"贯"(或作"冠"),所以倒能高居榜首。其他"浊物",另有"男榜",不相混杂。此外还有"外榜",大约是张金哥、周瑞女儿、刘姥姥之外孙女青儿、卜世仁女儿银姐儿、倪二之女儿、农女二丫头、袭人之姨姊妹等等与贾府并无直接往来、居住关系的女儿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