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27節:老北京住房(2)      馮大彪 Feng Dabiao

  院子裏有磚墁的十字甬路, 通到東西南北房的屋口, 屋門前都有臺階兒。
  街門都是在東南方的"巽"位(八卦之一,風水上是戶室門常在的吉祥位置)上, 很少在正南方開門( 因為廟門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 全是清水脊的門樓兒, 兩房對着關的街門, 各有一個小鐵環兒, 用它敲門。
  中四合院
  正房五間或七間, 屋裏有木隔斷或落地罩, 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五間的, 是三間正房,兩個"耳房", 耳房是單開門, 所謂"三正兩耳"。七間的在正房與耳房之間, 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 在山墻開門)"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與耳房之間, 有個"過道兒", 可以通後院。
  東西廂房的南邊, 有一道院墻, 把院子隔成裏外院, 都是磚墁地, 雨過天晴的院子, 不存水。院墻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兒", 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們一眼就看見裏院, 就在月亮門兒的後邊, 立一個磚砌的或木製的影壁。
  有的在院裏擺幾盆花, 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搭天棚, 在院裏乘涼。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 東西各有"錄頂"( 又名鹿頂)一間或兩間。錄頂的房子, 比廂房稍小一些, 用做廚房, 或是僕人們住。
  南房七間的, 盡東頭的一間是大門洞兒, 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 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墻。盡西頭的一間做"車房", 或是做旁門。
  全套房子, 講究的, 是磨磚對縫, 黃鬆木架,風火雙檐, 屋裏是方磚墁地, 窗明幾淨。除錄頂、耳房、車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戶。所謂"上支、下摘", 上邊的,是兩房糊着高麗紙(過去常用的糊窗戶紙)的窗戶, 外邊的一扇, 可以用兩極細鐵棍兒支起來, 夏天, 裏邊的那扇窗戶, 換上冷布, 以通風。到了鼕天, 外邊的那一扇就不支了, 擋風避寒。下邊的一扇窗戶,是整扇兒的大玻璃。外邊另有一扇"護窗板", 晚上把它挂上, 早晨把它摘下來。
  大四合院
  正房是前廊後廈, 後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墻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 宮殿式的門頂, 有用木頭雕刻的蓮花瓣兒, 倒懸在門額的兩旁, 所以叫垂花門。中四合院裏的院墻也有用垂花門的), 門內是四扇木屏風, 上邊有的寫着"延年益壽"或"齋莊中正"四個字。
  東西廂房都有抄手遊廊, 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墻子在垂花門兩旁, 鑲上兩三個"漏窗"。
  正房與廂房之間, 有圓月亮門兒,可以從過道到後院去, 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
  外院, 東西各有一道花墻, 中間是月亮門, 四扇緑油漆的木屏風, 紅鬥方字, 東邊的是"東壁圖書", 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兒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遊廊( 以山墻開門, 接起來的走廊)。如此佈局, 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通連的幾個院落。
  清王朝的那相府( 在金魚鬍同) 和恭王府( 在什剎海西街) 等幾個大四合院, 廊廡庭院, 風格極為壯麗優美, 是北京最典型的建築。
  會 館
  吳哲徵
  會館在北京大批興建是明清之際的事
  在北京南城的鬍同裏, 坐落着各省在京的地方住宅, 這就是舊北京的會館。
  早在漢唐時即在京城內建立有郡國公邸,供進京朝覲的地方官員居住, 可謂最早的會館。然而, 會館在北京大批地興建,則是明清以後的事, 這與當時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有着密切的關係。隋唐以來各封建王朝均設科考選拔官吏, 明清時尤盛。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 各省的舉人皆可應考。會試錄取的貢士, 還要參加皇帝親自策問的考試( 即殿試)。所以早在宋元時民間已有"狀元店",是專門接待舉子的客店。明清時北京的一些民戶也出租單間客房, 以供來京考試的舉子食宿, 稱作"狀元吉寓"。這些店寓房金昂貴, 一般貧寒的秀纔是租不起的。所以舉子們迫切盼望能夠有一個初次來京即能找到的、憑藉鄉誼能相互照應的同鄉住處, 於是會館即如雨後春筍般地應運而生。
  明嘉靖、隆慶至萬歷僅僅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內, 京師五方已建有各省會館。清入關後, 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 進京應試的秀纔每次都有上萬人, 而康熙、乾隆兩朝大事修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大型類書均是此時問世。來京修書文人亦隨之增多, 因此乾隆、嘉慶兩朝是北京會館發展最快的時期, 至光緒年間已發展到四百餘所。據乾嘉時汪啓淑《水曹清暇錄》記載:"數十年來, 各省爭建會館, 甚至大縣亦建一館, 以至外城房屋基地價值昂貴。"又據近人徐珂《清稗類抄》記載:"或省設一所, 或府設一所, 或縣設一所, 大都視各地京官之多寡貧富而建設之, 大小凡四百餘所。"直到民國時候, 北京還有新的會館修建, 不過已與科舉制度無關。據統計, 民國時期北京尚存的會館有: 直隸( 今河北省) 十二所, 山東八所, 山西三十五所, 河南十三所, 江蘇二十六所, 安徽三十四所, 江西六十五所, 浙江三十四所,福建二十三所, 湖北二十四所, 湖南十八所, 陝甘二十六所, 四川十四所, 廣東三十二所, 廣西七所, 雲南九所, 貴州七所, 綏遠二所, 奉天一所, 吉林二所, 新疆一所, 另有臺灣一所, 商人會館八所, 共計四百零二所。因清政府有滿人居內城、漢人居外城和內城禁喧囂等規定, 所以清朝時代遺留在內城的會館逐漸廢除, 而南城正陽、崇文、宣武三門一帶的商業繁華區則成為會館最集中的地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談談北京的往事( 代序)第2節:飯 莊第3節:飯 館第4節:風味飯館(1)
第5節:風味飯館(2)第6節:大 茶 館(1)第7節:大 茶 館(2)第8節:大 酒 缸
第9節:風味小吃(1)第10節:風味小吃(2)第11節:風味小吃(3)第12節:風味小吃(4)
第13節:風味小吃(5)第14節:老北京交通(1)第15節:老北京交通(2)第16節:老北京交通(3)
第17節:老北京交通(4)第18節:老北京交通(5)第19節:老北京交通(6)第20節:老北京交通(7)
第21節:老北京交通(8)第22節:老北京交通(9)第23節:老北京交通(10)第24節:老北京交通(1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