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荀子今注今译   》 第二卷 荣辱篇第四(4)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今注]
  ①蒸,众也,字亦作烝,《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谓众民也。
  ②致同至,极也,下同;修,修正也。
  ③法,礼法。
  ④举措,犹举动也。如力役之事是,时谓不失农时也。
  ⑤古者卿大夫各有封邑,收其田租,以为俸禄;谓之食邑,亦称采邑。此云田邑,即采邑也。
  ⑥法则谓规章也,度谓尺丈,量谓斗斛。
  ⑦辟,亦法也;刑辟,刑法之书;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户口簿也。
  ⑧义,意义;数,术数,犹今言方法也。荀书每以义与数相对为义,互详《劝学篇》注。
  ⑨持,奉事也。
  ⑩原同愿,原悫,谨愿端悫也。
  {11}軥录,刘师培谓,即劬劳之异文。疾力,犹努力也。孝弟愿悫以行言,钩录疾力以事言。
  {12}敦比,王引之云:皆谓治也。比读为庀,《强国篇》“敦比于小事”,意与此同。
  {13}文,音问,文亦饰也。言不合先王礼义,谓之奸言,见《不苟篇》。
  {14}倚,读奇偶之奇,奇事,怪异之事也。
  {15}陶诞,王念孙云:“陶,谄之借字,音滔,謟诞双声字,谄亦诞也。突,凌突,不驯顺也。”
  {16}惕同荡,憍同骄。
  {17}楛僈谓粗率不慎也。
  {18}知读智。
  {19}恶读坞,憎厌也。好,黑奥切,喜爱也。
  {20}疾,犹言极力,下同。
  {21}成,俞樾云:终也。
  {22}修正,属德言,谓修洁端正也。治辨,属才言,谓事至而能治;辨亦治也。
  {23}不隐,谓人不能隐蔽。
  {24}愿,犹羡慕也。
  {25}错,置也。
  {26}雅,王引之云:雅读为夏,谓中国也。故与楚越对文。
  {27}习俗,王念孙云:习俗双声字,俗亦习也。
  {28}节异,王先谦云:犹适异也。
  {29}术,《说文》:“邑中道也。”即人所共由之道路。
  {30}僈同慢,莫半反,欺谩也。突,凌突不顺也;盗,窃取也。
  {31}道,由也。下同。
  {32}常,即常安常危之常,常者未必尽然,怪者不应然而然。
  [今译]
  夫天生众民,贵贱祸福,皆有其所以取得之道。志意极其修正,德行极其敦厚,知识念虑极其明敏,是天子所以取天下之道也。政令循正轨,动作不夺农时,听断争讼公允无私,上能遵行天子之命令,下能保爱百姓,是诸侯所以取有国家之道也。志行修正,居官能治,上则能顺从首长,下则能慎保职务,是士大夫之所以取有采地田邑也。凡所掌法则、尺寸斗斛、刑法、地图户籍,虽不明白其意义,而务保守其成法,兢兢业业,不敢或有所加减,父子相传以奉事王公,是故禹汤文武三代,其人虽亡,而其所以治天下之道犹有存者,是世守职事之官人百吏所以取有俸禄也。孝弟谨慎,勤劬自力,以敦治其所业,而不敢怠傲,是一般人民所以取有暖衣饱食,以遂其生,而不致陷于刑罚戮辱之道也。言非礼义,欺人惑世,行为怪异,诈诞骄荡,如此而以偷生反侧于纷乱之时,是奸人之所以取有危辱死刑也。其虑患不深,其择术不谨,其取舍粗率,是其所以终于危亡也。人之材智性情,君子与小人都是一样的,喜好尊荣,厌恶污辱,喜好安利,厌恶祸害,是君子小人所同具的心理,至若他们所以求得的方法,则各有不同矣。小人那种模样,极力作欺诞的事,而欲人对己相信;极力作奸诈的事,而欲人对己亲近;行如禽兽,无礼无义,而欲人称善,虑之难于周遍也,行之难于安顺也,持守之难于强立也,最后必不能得其心之所喜好,必遇其心之所厌恶,可断言也。君子之为人,本自信实,而亦欲人之对己信赖也;本自忠诚,而亦欲人对己亲近也;本自修正,事至亦能辨治,而亦欲人之称己为善也,虑之易于周遍,行之易于安顺,接守之易于强立,最后必得其心之所喜好,必不遇心之所厌恶,可断言也。所以穷而在下,则声光外扬,达而在上,则事业显著,身死而誉望愈益显白;小人见之,莫不延颈举踵而羡慕之,曰:彼其人智虑材性,固有以大过人矣。而不知与己毫发无以相远也,只是身心错置,君子得其道,小人失其道而已。所以仔细看来,小人之智能,吾人有理由相信,足以为君子之所为而有余也。譬如生长于越者,即安于越;生长于楚者,即安于楚,君子则安于中夏。这并不是智能材性使之如此,而是身心措置,与行为习惯之适然而异也。自恒情而言,人之安危祸福,必与其行为相应召,仁义德行,该是走上安荣之道路,然而未必不遭受危殆,欺慢凌窃,该是走上危殆之道路,然而未必不获致安荣,所以君子走正当之常路,小人便行险侥幸,背常而行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荀子今注今译》自序凡例(1)凡例(2)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1)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2)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3)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4)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5)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6)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7)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1)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2)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3)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4)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5)
第一卷 修身篇第二(6)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1)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2)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3)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4)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5)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6)第二卷 荣辱篇第四(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