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一口氣讀完世界歷史   》 拿破倫統治下的歐洲      曼弗雷德·馬伊 Manfred Mai

  迄今為止,人們主要把拿破倫看成是天才的統帥,他用軍隊使法國獲得了空前絶後的強大。他開始徵戰歐洲各國,在頂峰時期,幾乎控製了整個歐洲。沒有什麽也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前進。當他1806年徹底摧毀了普魯士軍隊,從而使持續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宣告終結時,普魯士的路易絲王後這樣描寫了這位法國皇帝:“他談到好事和好人時,並不真誠。他的思想和他的野心衹是為了維護一己私利。人們可以欽佩他,但不能愛他。他被幸運蒙蔽了眼睛,以為一切都可以實現。但他不懂得節制,凡是沒有節制的人,都
  將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
  普魯士王後說得很對,因為像所有沒有節制的徵服者一樣,拿破倫也經歷了他的滑鐵盧 — 這已經成為紀念他最終失敗的一句成語。而這個終結卻是從他1812年遠征俄國開始的。為遠征俄國,他集結了六十萬大軍,有這支歷史上最大的軍隊,全世界都預計他會很快就取得勝利。但結果卻完全相反。俄國的軍隊回避每一場戰鬥,一再把部隊撤回到腹地。到了9月,拿破倫的“大軍”逼近了幾乎是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幾天之後,俄國軍隊放火燒毀了整個城市。拿破倫知道,沒有足夠的住處和足夠的給養,他的軍隊是無法度過俄國的鼕天的。他嚮沙皇提出停戰建議 — 但卻沒有得到回應。他沒有辦法,衹好命令撤退。然而,撤退對他的“大軍”來說,卻是一場災難。每天都有數千士兵死於饑餓、疲勞和俄軍的反擊。最後衹剩下5000人返回了家乡。
  一嚮以戰無不勝著稱的拿破倫還是被打敗了,這大大鼓舞了他的敵人,促使他們聯合了起來。普魯士、奧地利、俄國、英國和瑞典,一起嚮法國宣戰。從1813年10月16至19日,在萊比錫附近進行了著名的“民族大會戰”。拿破倫新組建的軍隊無法同盟軍抗衡,遭到了第二次慘敗。1814年,聯軍進入巴黎,拿破倫必須退位,並被放逐到了厄爾巴島。一年之後,他又捲土重來,再次回到巴黎,推翻新立的國王,接管了政權。他再次建立一支軍隊,但卻於1815年在滑鐵盧附近被普魯士和英國軍隊徹底擊潰。作為英國政府的俘虜,拿破倫最終於1821年5月5日死在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上。
  拿破倫皇帝的統治衹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然後,他的大帝國就像紙牌搭成的房子傾倒了。他為後世留下來的,不是他作為統帥的各種戰績,而是作為政府首腦所做的各種改革。其中特別是1804年頒布的《民法典》,革命的很多重大要求都在其中得以實現:對所有法國人實行統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個人自由;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衹根據業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産占有權;宗教自由和實行民事婚姻。《民法典》成了歐洲及世界各國民法的榜樣。
  同樣,行政改革也使拿破倫受到很多贊譽。法國被分為九十八個行政區,它們不是獨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同樣受中央控製的,是國傢統一監督下的教育制度,全國施行統一的教學計劃 — 直至今日,法國學校的畢業標準,在全國各地仍然是統一的。
  拿破倫在德國取得軍事勝利後,也進行了改革。例如教會管理區域的世俗化,即把管理權交給世俗的諸侯;原有的112個帝國主教區,從政治地圖上消失。此外,350個帝國騎士轄區和很多帝國城市不再是獨立王國,而是置於諸侯的管轄之下。由上百個小邦和最小的領地組成的支離破碎的帝國時代結束了;一個更強大更有生存能力的中等國傢從而誕生。在這嘲政區清理”中,主要贏傢是巴登、伏滕堡和巴伐利亞,它們的版圖明顯擴大。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據新的法國法律進行了重組和規範。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儘管市民被剝奪了政治决定權,因為在德國還沒有一個被人民選舉出來的議會。
  普魯士和奧地利也未能擺脫法國思想的影響,同樣陷入了改革的壓力之中。“為防止爆發革命,我們必須改革。必須去幫助那些在上帝保護下的人們。”一個普魯士官吏這樣描寫當時的形勢。馮·施泰因和馮·哈登貝格兩位男爵着手起草改革方案,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法國的模式。中學和大學的教育改革,主要貫徹了著名學者威廉·馮·洪堡的思想。直至今日,德國的大學教育仍然貫穿着洪堡的精神。改革的總體設想,是使普魯士的臣民變成獨立思考的公民,能夠帶着責任感參與國傢的工作 — 或許在什麽時候,也能有一個與國王處於平等地位的人民代表機構出現。
  在另一個領域,拿破倫也是一個大變革者 — 當然不是出於他的情願:在被法國占領的不獨立的國傢裏一再發生反抗運動;拿破倫為了戰爭,越來越關註金錢和士兵,他的這個欲望越明顯,反抗也就越強烈。特別是在德國,這種反抗已經成為反拿破倫的民族運動。如果說這個國傢的詩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麽現在他們就也想成為一個“國傢民族”。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嚮德意志民族的演說》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質”,重新成為德意志人。“讓我們不僅在我們的身軀而且在我們的精神面前躬身禮拜,成為它們的俘虜。”這種維護民族特徵的願望,也是導致“解放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這場戰爭導致了法國在歐洲霸權的結束。德國人日益增長的、有時是過於強烈的民族自覺性,也在這裏有它的歷史淵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最初的人類一個聰慧的民族第一個世界奇跡
印度河畔的高度文明一個龐然大國現代世界的基礎第一個世界帝國
兩個新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加洛林王朝上層和下層和底層誰應是至尊者?
以十字架名義進行的戰爭一個新的思想一個新的世界基督教會的分裂
歐洲的信仰戰爭中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朕即國傢!英國的榜樣
用武力走嚮現代從哈布斯堡到霍亨索倫理性的時代普魯士王位上的哲人?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