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黃州團聚:衹願人生無別離(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八日,蘇軾在太皇太後等人的多般解救下,終於獲釋出獄,被編管在黃州,名義上團練副使,實際為流放罪人。蘇軾得到自由後,馬上依照原韻,自和前詩二首寄給弟弟,其中仍在關聯着寄居南都的老妻:
  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幾維摩病有妻。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
  黃州團練副使,復用前韻二首》之二
  “彭澤”即是陶淵明,“維摩”指高僧維摩詰。陶淵明棄官歸隱,用頭巾自己釀酒,維摩詰是和尚,當然沒有妻室,他便把誦經說法而得到的喜悅當成妻子所給的安慰。蘇軾用這兩個典故,表面上在說丟官投荒並不可怕,即便病了,便以誦經說法來補償老妻不在身邊的落魄,此中恰恰透露出,失去了老妻閏之的料理,他的生活將變得一塌鬍塗。
  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到達黃州,與兒子蘇邁一道寄居於定惠寺。閏之帶着全家,在蘇轍的護送下,取道汴水東下,經淮河、運河再入長江,以期與丈夫在黃州相聚。此時蘇轍自請以其官職,為兄貸罪,被貶到筠州(今江西高安)監管酒稅。
  蘇軾寓居於黃州定惠寺的一段日子,是其一生最為百無聊賴的時期。生性好動、喜歡友朋宴集的他,對消息十分閉塞的黃州生活極不習慣,他在給閏之弟弟王箴的信中慨嘆道:
  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消息!
  ——《與王元直》
  拋妻別子、遠離鄉國的蘇軾,為了排遣孤獨和鬱悶,做出了許多看似荒唐,實則在發泄鬱悶情緒之舉。請看宋代筆記的記載:
  子瞻在黃州……每旦起,不招客相與語,則必出而訪客,所與遊者亦不盡擇,各隨其人高下,談諧放蕩,不復為畛畦,有不能談者則強之說鬼,或辭無有則曰:姑妄言之。於是聞者無不絶倒,皆盡歡而後去。設一日無客則歉然若有疾。
  ——葉夢得《避暑錄話》捲上
  蘇子瞻初謫黃州,布衣芒蹻,出入阡陌,多挾彈擊江水,與客為樂。每數日必一泛舟江上,聽其所往,乘興或入旁郡界,經宿不返,為守者極病之。
  ——呂祖謙《臥遊錄》,見《說郛》捲七十四
  寂寞難耐之時,纏着路人說鬼,人傢的鬼故事講盡了,還讓他“姑妄言之”,自小愛聽遺聞趣事的蘇軾,終於找到了打發時間的最佳方式。後來,他將這些故事編成《志林》和《艾子雜說》,在《世說新語》和《聊
  齋志異》之間搭起一道橋梁。六百年後的蒲鬆齡,擺茶於路途之上請人說鬼談狐,就是沿襲蘇軾的路數。
  當然,並非所有的過路人都願為他說鬼,有的村夫莽漢,就對這位看上去不太正常的罪人推來搡去,蘇軾自己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駡。
  ——《答李端叔書》
  宋代對被編管之人的行動範圍,有着十分嚴格的規定,未經批準,决不允許擅自出境,呂祖謙說他“乘興或入旁郡界,經宿不返,為守者極病之”,完全是事實。蘇軾到黃州不到一個月,就曾跟隨友人私自到大江南岸的武昌(今湖北鄂州)遊玩,自己還不無炫耀地說:
  數日前,率然與(杜)道源過江,遊寒溪西山,奇勝殆過所聞!
  ——《與陳季常》
  元豐三年四五月間,終於傳來佳音:弟弟子由船至九江,他將自己妻兒老小放在江船裏候着,奉送嫂嫂來黃州與哥哥團聚。蘇軾接到消息,便在好友幫助下,把江邊水驛站臨臯亭邊上的回車院(就是後來官傢招待所外邊的停車場管理用房)重新整修,作為全家棲身之所。得知妻子和兒孫即將到來的消息,他的心態馬上換了個樣子。范镇的侄子範百嘉(也是蘇過的未來嶽父),此時來信勸子瞻設法返回蜀川,隱歸鄉裏,還說他本人已在家乡置辦了新的宅第,望他能照此辦理。子瞻在回信中說:
  臨臯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