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從狼性到羊性:中國人的性格歷程 》
第27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8)
張宏傑 Zhang Hongjie
(三)
韓國人和中國人另一個本質上的區別是一個認真一個不認真。
幾千年來,中國的經濟文化一直領先於朝鮮。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文化普及,經濟發達,社會流動性大,人際之間的競爭也就非常激烈,中國人在這種磨練中變得越來越精明。而朝鮮社會長期經濟十分落後,文化也不普及,普通百姓長期處於閉目塞聽狀態,所以社會成員受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也較小。正像中國邊遠地區的人們通常都比較淳樸自然一樣,朝鮮人身上也保留了更多的自然本性。
中國人的信仰可虛可實,可進可退。在號召和呼籲時,是堂皇正大的禮義綱常,然而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又常常迂回前進,緊貼利益。在中國,能夠通達權變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歷代偉大的君主或者傑出的大臣都是深通陰陽兩道的人物,他們一手緊握道義,一手緊握利益,兩手都抓,兩手都硬,進退自如,功成名就。在中國,真正嚴格信奉儒學的衹有讀書時的知識分子和道學家。讀書人一旦走入社會,就學會了"變通",不再做書呆子;而道學家則歷來是被人嘲笑的對象,"道學"兩個字成了駡人的代名詞。至於普通百姓,則從來沒有理會過那些天理人欲的大道理,他們更多是遵照習俗活着。
韓國人祭孔圖
而朝鮮人則遠比中國人心實。他們不懂什麽叫融合、遷就。朝鮮佛教遠不如中日兩國發達,因為朝鮮士人既然接受了儒學就要徹底放棄佛教。在儒學傳入朝鮮後,儒教與佛教之間發生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烈鬥爭,把佛教徹底趕出了意識形態領域。韓國學者黃秉泰稱韓國的儒學類同於"原教旨主義者",堅持學說的絶對純潔,毫不走樣。黃秉泰說:"由於繼承了朱熹理學這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化體係,韓國儒學一直忠實地搬用它,並嚴格地奉行它。""它的目的不是滿足韓國社會制度和人民的文化需要,而是要求韓國社會制度和人民必須遵循的永恆而又普遍的道德、政治準則。""韓國的理學雖然來自中國,但它卻比中國的理學更為周密、更為正統。"古代朝鮮的讀書人普遍都"認死理"、"讀死書"。他們緊抱朱子學說的教條不放,並且貫徹到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都到書上查根據。在他們的帶動下,程朱理學在朝鮮被世俗化了,成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準則。現代儒學家杜維明教授指出:"另一有趣的現象是儒傢傳統的民間化","韓國人說韓國是儒學的母國,不能說完全沒有根據。"
(四)
韓國人和中國人的第三點不同是一個急躁一個從容。
韓國人的褊急性格是舉世聞名的。到了韓國,你會發現韓國人最常用的口頭語是"快點快點"。韓國人什麽都快,走路快,開車快,經濟發展快,當然蓋好的大樓有時候倒的也快。韓國人的最大缺點是沒有耐性,考慮問題容易偏激片面。
而中國人的慢性子也是聞名遐邇。在中國,政府官員的首要素質就是"成熟穩重",什麽事都要"研究研究"。中國人看問題最講究全面辯證,四平八穩。麥喜溫說:"中國人的另一個長處是悠然的態度。中國人來訪時,無論讓他怎麽等,他都不會生氣。神經麻木、悠然和韌性的結果使中國人總能達到目的。中國人認為發火是白耗體力。"
形成這種反差的原因同樣在於地理和歷史。由於面積小人口少,朝鮮作為一個國傢,反應能夠相當迅速。一片雲彩過來,全朝鮮都要下雨;國王的命令,第二天就能得到回應。由於歷史簡單,文化較淺,對挫折的記憶不深,朝鮮人也很少有中國人那樣患得患失心理。
而中國的體積使它的動作不能不緩慢悠然。這就像一隻大象,再怎麽敏捷,看上去也是笨頭笨腦。在資訊時代以前,一個消息從中國一端傳到另一端,往往需要數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十萬火急,用六百裏快馬日夜兼程地傳遞,等到了目的地,也可能成了明日黃花。中國太大,情況太復雜,任何一項措施,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覆水難收。莊子在幾千年前就對此有明確的見解,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一個體積龐大的國傢經不起折騰,否則就會像煎小魚一樣,翻騰幾下,這條小魚就碎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一言難盡的日本(1) | 第2節:一言難盡的日本(2) | 第3節:一言難盡的日本(3) | 第4節:一言難盡的日本(4) | 第5節:一言難盡的日本(5) | 第6節:一言難盡的日本(6) | 第7節:一言難盡的日本(7) | 第8節:一言難盡的日本(8) | 第9節:一言難盡的日本(9) | 第10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 | 第11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2) | 第12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3) | 第13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4) | 第14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5) | 第15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6) | 第16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7) | 第17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8) | 第18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9) | 第19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0) | 第20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1) | 第21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2) | 第22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3) | 第23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4) | 第24節:我們應該嚮韓國人學習什麽(1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