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教育(2)      Li Xian

  有些学生的德性,自我修为已有相当成就,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扩而充之,老师只要从旁稍加启导,使学生原有的美德高度发挥,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成德”之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向,不同的材质。对于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时,也要各随不同的性向和材质,因材施教,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充分自我实现。这就是“达财”之教。
  当然学生有了疑问,请教老师,老师也要针对问题的繁简难易,给予适当的解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答问”之教。
  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或者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古昔圣哲,或者大师级的学者,不能亲炙,无法当面请益,那就只能掇取他们的善言、懿行来修养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私淑艾”了。孟子仰慕孔子的学问和人格,可是却较孔子晚生百年,不及躬聆圣教。但是孟子受教于子思的门人,透过传世的文献,自力精研孔子之学并发扬光大,成为弘扬孔子学说的功臣,泽被生民。这就是“私淑艾”的学术传承。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今天有幸接受春风化雨、成德、达财之教,固当覃思力学,充实自我,以期达己达人。但是对于人类文化史上的圣贤,不能亲炙,那也可以效法孟子的“私淑艾”,进而阐扬他们的学问和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大气魄、大智慧的读书人。
  (二)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①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一六)
  章旨
  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使其自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注释
  ①不屑之教诲轻视其人,而不加以教诲。屑,洁。不屑,谓不以为洁而轻之拒之,表示轻视之意。
  析论
  我国传统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学生的德行有了缺失,老师或者加以开导,使之迁善自新;或者施以不屑之教诲,使之深受警惕,知所悔改。今日学校教育中,若有好勇斗狠、惹事生非的学生,老师苦口婆心,三番两次的劝说、开导,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此时或许也可试一试不屑之教诲,让这种顽劣的学生去好好想一想,老师为何不理他了?等到学生受到不屑之教诲的刺激,有所悔悟之后,再行教诲,也就比较容易改过迁善了。
  不屑之教并非万灵丹,在知能的教学或专业课程中,这种教法应是较不适宜的。只有针对某些较为特殊的个案,或是德行方面的教育,这种不屑之教诲才能奏效。今天从事教育工作,面对新时代的年轻人,这种“不屑之教诲”更应谨慎为之。
  (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②,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③。吾如有萌焉,何哉④?今夫弈之为数⑤,小数⑥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⑦,通国⑧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⑩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九)
  章旨
  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可有成。
  注释
  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不要怪大王不聪明。或,通“惑”,疑怪。朱熹《孟子集注》:“王,疑指齐王。”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晒一天太阳,却有十天遭到阴寒。暴,音pù,曝晒。
  ③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见大王的时候本来就很少,我退出之后,那些对大王谄媚迷惑的人就来到大王周围了。寒之,指对大王谄媚迷惑。
  ④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如果使他有一点善端萌生出来,又能怎样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目录孟子卷·论性善(1)孟子卷·论性善(2)
孟子卷·论性善(3)孟子卷·论性善(4)孟子卷·论性善(5)孟子卷·论性善(6)
孟子卷·论性善(7)孟子卷·论性善(8)孟子卷·论性善(9)孟子卷·论性善(10)
孟子卷·论性善(11)孟子卷·论性善(12)孟子卷·论行为(1)孟子卷·论行为(2)
孟子卷·论行为(3)孟子卷·论行为(4)孟子卷·论行为(5)孟子卷·论行为(6)
孟子卷·论行为(7)孟子卷·论行为(8)孟子卷·论行为(9)孟子卷·论行为(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