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2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6)      傅佩榮 Fu Peirong

  如果以“親情、友情、愛情”代表人生三情,那麽其中自然以友情的範圍最廣,對象也最有彈性,舉凡有所“同”的人,如同學、同鄉、同事、同業、同道、同教,都可能成為朋友。可能性越多,選擇的睏難也越大。
  一般人往往以“有緣”來解釋自己所交的朋友,但是其中又隱含了被動與無奈的心情,尤其在“求一知己而不可得”的時候更是如此。我們不妨暫且接受一個事實,就是每一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及主動被動中,結交了不少朋友,那麽要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愛因斯坦孔子的建議是:先分辨益友與損友,再决定親近或疏遠。分辨的原則很清楚。“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季氏》)這是益友,簡單說來,應該具備“正直、信實、多聞”三項條件。引申而言,“直”是指朋友對我直言不諱,像鏡子一般,使我經常得到警惕,不敢鬍作非為。這是“畏友”。如果一生沒有畏友,使我看到他的時候既敬且畏,然後努力改過遷善,那麽自己可能驕矜自滿、故步自封,無法善度人生。所謂“以友輔仁”,即是此意。“諒”可以引申為體諒,當天下人都誤解我的時候,朋友依然信任我,瞭解我的苦心,明白我的抱負。即使我不慎犯錯,他也以寬容待我,鼓勵我繼續努力。“多聞”並不指學問高低,而是指濃厚的求知興趣,並且對許多事都有特定的看法,談起話來互相啓發。多聞則視野開闊,心境提升,常以新奇眼光看待一切,平添人生許多快樂。
  接着,“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損友,交往久了,會使自己受到傷害。“便闢”是指剛愎自用、心胸狹隘,不會體諒別人。“善柔”是指習慣於奉承及柔順的態度,缺乏正直的精神。“便佞”則是口才甚佳,言過其實,不願認真求知,即使表面上看似多聞,其實衹是道聽途說,以耳代目,並無真正見識。
  對照而言,便闢的人不易做到“諒”,善柔的人缺少“直”的勇氣,便佞的人則是偽裝的“多聞”。孔子主張的交友之道即在於此。
  深一層反省,可以思索:第一,何以我在交友時,要求“直、諒、多聞”呢?因為個人在氣質、志趣、意圖、行動各方面都可能偏差犯錯而不自知,這時需要有人以平等互動的立場與我切磋琢磨。第二,我是否也能成為別人的益友呢?當然可以,但是條件相同,也是“直、諒、多聞”。朋友相遇固然需要緣分,但是若想彼此成為益友,則不能依賴緣分,而須謹慎考慮孔子所提示的原則。以文會友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顔淵》)這句聽起來冠冕堂皇的話,並不是孔子說的。我特別如此聲明,實在是因為擔心孔子要負太多責任。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食色性也”這句粗俗不堪的話,也歸列孔子名下,真是冤枉之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