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讀《金瓶梅》品明朝社會   》 揚帆起航運糧忙(2)      梅朝榮 Mei Chaorong

  為維持漕運,國傢規定漕糧全徵本色,不得減免,嚴格限製漕糧改折。衹許在重災、缺船或漕運受阻等嚴重情況下纔實行部分的改折,折徵時正、耗各項合計在內。漕運的費用由糧戶承擔,包括運費、運軍行糧及修船費等,均按正糧加耗派徵。由於漕政腐敗,各級官府貪污聚斂,加耗雜派層出不窮,農民的負擔極為苛重,通常為正糧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承運者無論民運或軍運,都是繁重的徭役。農民被■點應役,荒時廢業,艱苦萬狀,又遭風濤漂沒,官吏勒索,勢必負債賠納,甚至傢破人亡,被迫紛紛逃亡和反抗鬥爭。一般運軍下層,亦遭受同樣的苦纍及長官的剋扣,不斷出現逃亡現象。
  萬歷四十七年,直隸巡按毛一鷺在奏摺中稱:早年加以允許附帶的土宜最多不過五六百石,乃今個總船無不容千石者,其中江(西)、(湖)廣糧船體式愈大,令人駭目。以多裝私貨,沿途販賣,謀取厚利。
  這份奏摺所能表達出來的意思,萬歷初年尚有人稱應當效仿湖廣江西改造大船,但到萬歷末年大船卻已經成了“禍害”一般。在需轉運漕糧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之下,可見各地為了能多帶私貨牟取暴利采用的方式是私自擴大船體容量,同時可以看出,即使到了萬歷末年,漕運的運轉仍然在繼續,而且總量尚未變更。
  自1415年起,明朝規定漕運全部經由內河,停止海運。此後直到19世紀纔有所改變。因此,在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
  張居正最突出的改革成就是在經濟方面,首先他積極支持治黃治淮。萬歷六年,任命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潘季馴督修黃河。七年,河工告成,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漕船也可直達北京。
  運輸暢通,使南北互通有無,商品市場擴大。棉花、生絲、蔗糖、綢緞、紙張、鐵器、瓷器以及各種手工藝品,大部分已成為商品,在市場上廣泛流通,有的行銷到少數民族地區,甚至遠銷日本、南洋、南美洲等地。由於農業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很多地區對糧食的需要和依賴也日益增加。如蘇州嘉定(今上海嘉定)“縣不産米,仰食四方”,北京“九門一閉則煤米不通,一日無煤米則煙火即絶”,而“楚中𠔌米之利,散給海內幾遍”。糧食更多地成為流通的商品,有力地排斥了自然經濟,逐漸突破封建地方性所造成的封閉狀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殺人不見血的刀(1)殺人不見血的刀(2)殺人不見血的刀(3)太監敢頂半邊天(1)
太監敢頂半邊天(2)太監敢頂半邊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還是親生好(1)父母還是親生好(2)父母還是親生好(3)
特務行業很吃香(1)特務行業很吃香(2)特務行業很吃香(3)平民組織鬧黨派(1)
平民組織鬧黨派(2)平民組織鬧黨派(3)親兄弟得明算賬(1)親兄弟得明算賬(2)
親兄弟得明算賬(3)別人挖坑自己跳(1)別人挖坑自己跳(2)別人挖坑自己跳(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