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蔡義江解讀紅樓   》 第25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3)      蔡義江 Cai Yijiang

  末聯謂我再訪其傢,已是“空山不見人”了。藏修地,語出《禮記·學記》:“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指雪芹生前專心讀書寫作的地方,亦即其居處。結句是西山夕照景象,則雪芹最後病死在西山原來的居處還有什麽疑問呢?
  或許有人會說,曹雪芹雖沒有遷居,但迫於生計,為什麽不可能因藉貸、躲債或別的什麽不得不辦的事而在除夕前臨時到通州張傢灣呢?我想,我們是否把曹雪芹的貧睏想象得過於嚴重了。他的生活確實不可能寬裕,敦誠是說過他“舉傢食粥酒常賒”,但理解詩也不能太實了。“舉傢食粥”語出顔真卿著名的《乞米帖》,東坡還用此典寫詩說晁補上:“晁子拙生事,舉傢聞食粥。”“酒常賒”,衆所周知是用老杜“酒債尋常行處有”詩意。總之,不能以為都是實寫。雪芹是尋學旁收、多才多藝的,豈能連養傢糊口都成了問題!他生性高傲,“羹調未羨青蓮寵,苑召難忘立本羞”,所以纔寧願“賣畫錢來付酒傢”、“步兵白眼嚮人斜”,過着閑雲野鶴般的不依傍他人的自由生活。他有不少宗室和非宗室的朋友,他們雖然也未必富裕,但解佩刀以質酒,“司業青錢留客醉”,看來在急難時也樂意嚮他援手的,所以很難想象他最後生活上會落到走投無路、非在近大年夜時離傢涉遠不可的地步。至於猝死無棺木收殮而裸葬,墓石竟沒有人書寫(卻又知其名諱),衹憑無鎸刻經驗的人的一把鑿子,這就更難令人置信了。
  但上述理由都遠不及其“前數月,伊子殤,因感傷成疾”更重要,也就是說,彼時即使雪芹想要出門也已出不去了。或以為雪芹數月前得病,至年底前已愈,故可以離傢去往通州;又因其病後之軀,未復強健,故不耐風寒勞頓,以至有此不測。其實,這些想法是不能成立的。如果雪芹僅僅是生了一場病,不管他病得多兇、多久,最終還是好了,那就不能說他死於這場病,敦誠也就不會在輓詩中特地加註說“因感傷成疾”,加此註的意思是明白無誤的:他告訴大傢雪芹是因此而一病不起的。决不存在着痊愈的可能。這有敦誠輓詩初稿的兩句話可證:“三年下第曾憐我,一病無醫竟負君。”敦誠感到雪芹過去對自己一直情誼很深,這次他病了,自己卻照顧得太少,沒有積極地去想辦法找一位名醫來將他的病及早治好,所以覺得很對不起好友,心裏深深地內疚。可知雪芹自癸未秋鼕間惟一的愛子殤於痘癥後,便感傷成疾,數月來,一直委頓苟延於病榻之上,一病無醫,終於在甲申初“淚盡而逝”了。
  至今並沒有發現張傢灣是曹傢祖塋所在的任何證據。雪芹死後,再遠遠地送到那裏去埋葬也是沒有理由的。若說那裏有曹傢祖墳在而尚未發現的可能,雪芹又有歸葬祖塋的必要,特別是他傢屬也有運送其靈柩繞城北而東行的經濟能力,那麽,殯葬前在京的諸親友又豈能不告知,何至於草率得如同就地掩埋戰骨餓殍?這也是絶對說不通的。三、曹雪芹死後葬於西郊
  曹雪芹既歿於西郊,即使將來能考出通州有曹傢墓地,雪芹身後蕭條,也必然無力歸葬。故伴其亡兒孤魂同葬於西郊故壟該是情理中事。敦誠輓詩有“鹿車荷鍤葬劉伶”句,其用意除說雪芹生前好飲外,實兼喻其不拘禮俗的灑脫人生態度,恰似劉伶對人說的“死便埋我”。這也可視作雪芹死後就地葬於西郊的一個旁證。
  有一首吳恩裕幾次提到過的敦敏詩,被收入《熙朝雅頌集》而未見於《懋齋詩鈔》殘本,吳恩裕認為詩是寫曹雪芹的,我信。題目為《西郊同人遊眺兼有所吊》,詩云:
  秋色招人上古墩,西風瑟瑟敞平原。
  遙山千疊白雲徑,清磬一聲黃葉村。
  野水漁航聞弄笛,竹籬茅肆坐開樽。
  小園忍淚重回首,斜日荒煙冷墓門。
  這首詩寫的時間比較晚,當是雪芹死後若幹年,《懋齋詩鈔》衹到雪芹去世的次年,即寫《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詩的乙酉年(1765)為止,以後的詩都缺失了,所以見不到這首詩,它是靠選入《熙朝雅頌集》中纔得以保存下來的。詩題沒有寫明“所吊”是誰,我想,這衹是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在河岸“兼吊雪芹”的詩了,為避免用語雷同而不提名的;再說,在作詩人及其友好看來,提不提名都一樣明顯,住在“寂寞西郊人到罕”的山村裏的故友,除了曹雪芹還能有誰呢?你就翻遍敦敏、敦誠的集子也絶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倘或是一般熟人,也可能因為敦敏跟雪芹多年交往的關係而在西郊再結識幾個,但那樣的人的存歿,就未必會反映在詩作裏了,當然更不會懷着“忍淚重回首”的深情悲感去相吊了。吳恩裕註意到此詩“就環境說,遙山、清磬(蔡按:雪芹居處附近有寺庵)、野水、山村、茅肆、小園,都是在敦氏兄弟贈雪芹諸詩中可徵的特點”,這是不錯的;還可以補充那裏有一條遐遠的麯徑。我想,此詩中不但“黃葉村”之名是有意識用的,連它寫到聞笛和末句“斜日荒煙冷墓門”的凄涼景象,也像是有意在與以前敦誠輓詩中“山陽殘笛不堪聞”、“他時瘦馬西州路,宿草寒煙對落曛”等語暗合。所以我一點也不懷疑這首詩正是憑吊曹雪芹的。
  但也有人對此懷疑,認為此詩中“兼有所吊”的對象可能不是曹雪芹。理由是《熙朝雅頌集》中還收有敦敏的另一首《贈曹雪芹》詩(《懋齋詩鈔》中有,原題作《贈芹圃》),但編在此詩之後,因而揣測二詩在原來未殘缺的《懋齋詩鈔》中(按時間排列)其先後順序也是如此;既然吊詩在先,贈詩在後,則所吊者必另有其人了。這懷疑我以為應該消除。首先,《懋齋詩鈔》殘缺失佚的是其乙酉年以後的部分,現存的敦敏“自山海關歸”後積數年詩作而成的《東臯集》,是他最初自編的集子,那首不見於此集的《西郊同人遊眺兼有所吊》詩,無疑不是他早年未編入集中的作品,而該是屬於詩鈔殘缺部分的詩,應在集子中所見的《贈芹圃》等詩之後。那麽,為什麽在《熙朝雅頌集》中它們前後的次序被顛倒了呢?這很簡單,因為那是一部廣掇諸傢詩作的選本,詩的來源本就龐雜,編集者並不考慮入選者詩作是否前後編年,他有自己心目中擇詩和編排的標準,他把那首泛說有所憑吊的詩看成是通常的山水遊眺之作而置於前,將贈人詩視為應酬之作而置於後,也完全可以有他的理由。須知這種任意性對綜合性選本來說,不但完全允許,而且是實際存在的極其普遍的現象。我們最常見的《唐詩三百首》就是如此,如王維的五絶《雜詩》(君自故鄉來)、《相思》(紅豆生南國),在《王右丞集》和《全唐詩》中編排次序是我說的這樣,到《三百首》中就倒了過來,是先《相思》後《雜詩》了;再如杜牧的七絶《遣懷》、《秋夕》、《贈別》二首、《金𠔌園》這幾首,《三百首》的編排次序也與《樊川詩集》和《全唐詩》完全不同。所以我以為不應為這一不成問題的問題而懷疑敦敏詩之所指確是曹雪芹;詩,點出墓在西郊。
  那麽,對敦敏指出名字來的《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詩又作如何解說呢?我以為此詩恰好證明了曹雪芹的墓不在北京東面的通州。為了討論方便,還是再引其詩:
  花明兩岸柳霏微,到眼風光春欲歸。
  逝水不留詩客杳,登樓空憶酒徒非。
  河幹萬木飄殘雪,村落千傢帶遠暉。
  憑吊無端頻悵望,寒林蕭寺暮鴉飛。
  詩題把“集飲題壁”和“吊雪芹”聯繫起來,說明以往遇到大傢在一起喝酒作詩的場合,總少不了雪芹,這河邊酒樓大概就是他們曾來過的地方。雪芹詩思敏捷,高談豪飲,總能增添大傢的逸興,所以以“詩客”“酒徒”相稱,而在登此酒樓時想起他來了,現在再也不能相見,自然不免懷念他。詩的立意如此而已,與雪芹死在哪裏、葬在哪裏毫不相幹。
  以為此詩與雪芹墓地有什麽關係的,或許因為詩題中用了一個“吊”字。其實,“吊”固可用在眺望或來到死者墓地的情況下,如前引西郊遊眺詩;但也可用在其他事物引起對死者的追念傷悼上,如林孝箕等《紅樓詩藉》中有《悼紅軒吊曹雪芹先生》詩(見周汝昌《新證》),永忠有《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絶句》等等,用得是很廣泛的,此詩正亦屬後一種,所以“憑吊無端頻悵望”句用了“無端”二字。不是嗎,說“憑吊”,實可吊而不可為憑;說“悵望”,雖望而又望,眼前卻不存在真想要望的東西,它衹有因悵然而悲所引起的無意識的舉動。末句景象正渲染了這種心緒情態。倘若像有些同志想象的曹雪芹的墓就在近旁,則無論說憑吊或眺望,都非無緣無故,就不應用“無端”二字;今用了它,就衹能證明雪芹之墓並不在這一帶。此詩所說的“河幹集飲題壁”,徐恭時考其地點在“通惠河的慶豐閘旁的酒樓上”(1976年9月6日的信),有人則沿河而東,把地點拉到更遠得多的張傢灣附近。但不論是近是遠,此詩都無助於“墓石”提供者以假作真。
  屬於“吊雪芹”而又指明其葬地之作的還有一首,是從周汝昌《新證》中《史事稽年·末期》部分讀到的。周君將其引錄於甲申年曹雪芹既卒、諸友好及他人的輓吊詩文、筆記之末,出處為佚名《爽秋樓歌句》——我不知這是怎樣的一部書,作品也有一二處不得甚解,但它是瞭解一些曹雪芹情況的清人所作,是可以肯定的。《新證》成書較早,尚無雪芹葬地西東之爭,且周君引錄時也未加衹字按語,故似無偽托之必要。正因為如此,我願再抄引出來,作拙文立論依據之一:
  〔八聲甘州薊門登眺憑吊雪芹〕盡長空萬裏見神州,關河莽微曛。指盤房靄,巫閭緲沒,寒木疏勻。去住歸鴉萬點,是山村。殘石欺秋草,不表孤墳。回首紅蕖鋪海,傍清溪老柳,橋跡都湮。認誰傢前邸,碧瓦尚連雲。奮筆椽,黃車閱世;枉爾曹,牛鬼謗遺文。高風起,散餘霞處,灑酒酬君。
  看標題,這首吊雪芹的詞是寫登臨薊門眺望所見所感的。薊門,在北京的西北角。乾隆皇帝曾尋訪其古城址,立碑題寫“薊門煙樹”四個大字,使之成了“燕京八景”之一的地方,實不過是“元大都城西面城墻、靠北端的一個門,即肅清門的遺址”(見《北京地名漫談》53頁),並非真正的古薊門。登城西望,郊野遠處,便是曹雪芹晚年所居住的西山一帶。故敦誠《寄懷曹雪芹》詩中即以“薊門落日”四字指其所在。此詞的作者登眺的方向,也正是西面,故開頭寫所見謂“關河莽微曛”,曛,落日餘暉也;結尾則說“散餘霞處”,餘霞,落霞、晚霞也。
  上闋寫所見景物,視野由大而小,從曠闊到集中,從遠處的“去往歸鴉萬點”,歸到“是山村”上去,點出雪芹的居處。“山村”之稱,與敦敏《訪曹雪芹不值》詩所寫的“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完全符合。接着就想象其埋骨之地,以申“憑吊”之意說:“殘石欺秋草,不表孤墳。”他墳前的斷碑殘石,已早被茂密的秋草所掩埋,再要尋找墓址都很睏難了。所以衹得像詞的結語所說,在古城上眺望着落日晚霞的遠處,以酒酹地,表示祭奠了。我們退一步說,即使詞的作者並不真正確知雪芹的墓址所在,衹是據當時傳聞這樣寫,那也是非常重要的證據。在“墓石”出現之前,又有誰曾聽說過北京有曹雪芹葬於張傢灣的傳聞?
  從詞的下闋所寫來看,詞作者還是相當關心並瞭解有關曹雪芹的一些事的。下闋前半仍是景物,分兩截:“回首”三句,當是說詞作者曾見到過的雪芹故居周圍的環境;藉“橋跡都湮”暗示其身後蕭條,許多往事也都隨時間而湮沒無聞。這是回想中景象。“認誰傢”二句,則是眼前所見,是用以作對比的。前面不遠的地方,不知是哪一傢的官邸,現在還建築輝煌,氣勢巍巍,顯赫得很。後接四句寫所感,也分兩截:先說雪芹奮起如椽大筆,把他一生對世事的觀察經歷寫成小說。“黃衣”,西漢小說傢虞初,號“黃衣使者”,人稱“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藉代寫小說的雪芹。然後再說世人對雪芹的妄加嗤點評議是徒勞的。所謂“牛鬼謗遺文”是說有人對雪芹傳世文章亂加譏謗,比之為李賀的“牛鬼蛇神”文字,因而大有“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憤慨。看來,詞作者是讀過敦誠的輓詩或其《鷦鷯閹雜志》的,後者有“餘輓詩有‘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鍤葬劉伶’之句,亦驢鳴吊之意也”等語。但對敦誠以李賀比雪芹的詩句,不免有所誤解,以為是在譏哂。長吉歌詩,後人本多不一的褒貶,而杜牧“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敘》)的贊詞,也容易被人誤當作是譏語,所以引得詞作者生氣了。其實敦誠是極佩服雪芹的。“牛鬼”之喻,衹在贊其為文“新奇可誦”,並無“謗遺文”之意。總之,我覺得此詞是考證雪芹葬地頗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周汝昌爬羅剔抉地搜集,功不可沒。我希望不要因為尚未查出它是何時何人所作就忽略了它。
  附:
  本文主要是從正面申述我不信“曹雪芹墓石”為真的理由,有不得不涉及一些不同的意見者,也衹是就事論事,絶沒有想與持異見的同行師友們一爭短長的意思。惟對好事者的作偽,頗不以為然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前言第1節 “石頭”撰記(1)
第2節 “石頭”撰記(2)第3節賈假甄真與曹傢舊事(1)
第4節賈假甄真與曹傢舊事(2)第5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1)
第6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2)第7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3)
第8節《史記》抄襲《漢書》之類的奇談第9節抄本何曾作偽
第10節厚誣他人是不道德的第11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1)
第12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2)第13節脂評問題(1)
第14節脂評問題(2)第15節 “新說”誤人
第16節 “冷月葬花魂”(1)第17節 “冷月葬花魂”(2)
第18節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1)第19節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2)
第20節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1)第21節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2)
第22節 元春省親是否即康熙南巡第23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