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兵器武术 》 世界最忠誠衛士:總統衛隊揭秘 》
第26節:俄羅斯總統衛隊(9)
宋立志 Song Lizhi
普京遇險
近年來,由於車臣恐怖分子的作祟,俄羅斯總統衛隊面臨的形勢也非常嚴峻,在警衛安全工作中,經常是險象環生。
2000年2月24日。俄羅斯聯邦保衛局媒體與輿論聯絡處負責人謝爾蓋?傑維亞托夫表示,安全部門通過“非常規安全措施”挫敗了一次暗殺行動。戰敗的車臣匪首“開始密謀在聖彼得堡阿納托利?索布恰剋的葬禮上刺殺總統。”
2000年8月18日,車臣恐怖分子的刺殺行動計劃在雅爾塔的獨聯體國傢峰會期間進行。有關部門從國外得到了消息,當車臣恐怖分子潛入烏剋蘭境內以後,烏剋蘭警方及時發現了他們的行蹤,並采取斷然措施,迅速逮捕了恐怖分子嫌疑人。在此次行動中,俄羅斯安全情報部門與烏剋蘭安全部門密切配合作戰,打了一場漂亮仗。
2002年1月,在普京總統對阿塞拜疆的巴庫進行正式訪問期間,阿塞拜疆安全部門破獲了一起策劃刺殺總統的案件。據阿塞拜疆國傢安全部部長納米剋?阿巴索夫稱,涉嫌暗殺行動的是伊拉剋人羅斯塔姆。此人曾在阿富汗訓練營受訓,與車臣匪幫有聯繫。
之後的一天晚上,普京總統的車隊正在莫斯科庫圖佐夫大街上快速行駛,一輛俄製“日古裏”小轎車突然從旁邊衝上來,結果造成一輛警衛車翻車。警方逮捕了兩名駕車的年輕人。
到底是什麽人出於什麽動機在預謀刺殺普京,目前還不清楚。據說,暗殺計劃原定在普京出席聖彼得堡前市長索布恰剋的葬禮上進行。此外,車臣恐怖分子為報深仇,也曾懸賞250萬美元追殺普京。輿論分析認為此次“車禍”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普京自執政以來,接連出臺的旨在恢復國傢正常秩序的強有力措施,觸犯了一些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有人願意通過“正大光明”的辦法來“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有人不願采取和平方式,决定鋌而走險。
第二種可能——車臣戰爭已接近尾聲,車臣非法武裝戰鬥隊員或他們在國外的同盟軍企圖做垂死掙紮。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失敗結局都是普京一手造成的,因此想盡一切辦法要消滅普京。
第三種可能——普京執政這段時間,雖然在民衆中的支持率很高,但也有極少部分人在“庫爾斯剋”核潛艇沉船事故、車臣戰爭流血不斷等問題上對總統有看法,他們想用極端手段把普京從總統位置上拉下來。
俄羅斯剋裏姆林宮的防衛
剋裏姆林宮坐落在鮑羅維茨丘陵上,南臨莫斯科河,西北接亞歷山德羅夫花園,東南界紅場,始建於1156年,原來是蘇茲過裏大公爵尤裏?多爾哥魯基的莊園,後來經過多次的修繕和擴建。
81米高的伊凡大鐘樓群是剋裏姆林宮中最高的建築物。登入塔樓之頂,可俯瞰莫斯科全景。
剋裏姆林宮北角是古兵工廠,現在是兵器陳列館,西角是武器宮,現在是武器博物館。
烏棱宮,是剋裏姆林宮中最古老的宮殿之一,始建於1487年,它是剋裏姆林宮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物,俄國沙皇的寶座就放在那裏。
大剋裏姆林宮是剋裏姆林宮的主體宮殿,坐落在剋裏姆林宮西南部。為二層建築,樓上有露臺環繞。節日期間這裏會升上國旗。第一層正面大廳全用大理石、孔雀石裝飾,陳列着青銅製品,精緻的瓷器和19世紀時期的傢具。第二層分別有奧爾基耶夫大廳、弗拉基大廳和葉卡捷琳娜大廳。蘇聯解體前,大廳主席臺正中立着列寧塑像;蘇聯解體前,大剋裏姆林宮是蘇聯政府、蘇共中央和社會團體舉行會議的場所。
在蘇维埃時代,剋裏姆林宮又新建了幾座白色大樓,有一座曾是斯大林辦公的地方。1967年,在剋裏姆林宮的花園裏建列寧全身塑像。剋裏姆林宮裏的大片公園和古跡對外開放,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絶。
總統衛隊在剋裏姆林宮宮墻以及每幢建築上都安裝有閉路電視和防盜係統,在宮墻內的各個製高點上都安裝有攝像頭,在隱蔽的位置還配有雷達和防空導彈等重型防禦武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
|
|
| 第1節:美國總統衛隊(1) | 第2節:美國總統衛隊(2) | 第3節:美國總統衛隊(3) | 第4節:美國總統衛隊(4) | | 第5節:美國總統衛隊(5) | 第6節:美國總統衛隊(6) | 第7節:美國總統衛隊(7) | 第8節:美國總統衛隊(8) | | 第9節:美國總統衛隊(9) | 第10節:美國總統衛隊(10) | 第11節:美國總統衛隊(11) | 第12節:美國總統衛隊(12) | | 第13節:美國總統衛隊(13) | 第14節:美國總統衛隊(14) | 第15節:美國總統衛隊(15) | 第16節:美國總統衛隊(16) | | 第17節:美國總統衛隊(17) | 第18節:俄羅斯總統衛隊(1) | 第19節:俄羅斯總統衛隊(2) | 第20節:俄羅斯總統衛隊(3) | | 第21節:俄羅斯總統衛隊(4) | 第22節:俄羅斯總統衛隊(5) | 第23節:俄羅斯總統衛隊(6) | 第24節:俄羅斯總統衛隊(7)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