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论语讲义 》
为政第二(5)
李里 Li Li
“六十而耳顺”,这个境界就更难了。“耳顺”有两层意思,有人说“耳顺”抄错了,说“耳”字是而已的合音,故耳顺即已顺的意思,已顺什么?已顺天命。这是一种讲法。另一种解释是人最大的烦恼从哪里来啊,从耳朵进来。他又在叽叽咕咕说我什么了,他们几个又在讲我的坏话,又在背后说我了,又在诬陷我……一听到逆耳之言,心里就不舒服了,就冒火了。人的烦恼往往从这里来的。人活在世上,有多少人说你好,就会有多少人说你不好,孔子更不例外。你越是圣人,你越是比众生高,众生就越不理解你,众生说你坏话的就越多。这个时候,你要处之自然,称讥毁誉寻常有,你要让他不说,是不可能的,再好的人都有说他坏话的。孔子这么伟大,也有好多人讥讽他、陷害他。“耳顺”就是你能够从容平和地面对一切称讥毁誉,心不为之所动,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这个时候基本上达到了《易经》里讲的“济既”的境界了,水火济既,达到圆满了。
但是孔子还没有止步,虽然已经达到寂静不动的境界了,但是,如果光是寂,就死了,静则止,止则死,死水一潭,就没有生机了。所以最后要退回来,未济之卦,所谓“从心所欲,不踰矩”。经过寂静的境界再出来游历于人世间,就像“飞龙在天”一样,无所挂碍。“从心所欲”就是随心所欲,做什么事情都听凭心性去做,但又不会超越人间的规矩,这就是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他已经超脱了人世间一切的是非成败、称讥毁誉,已经无所挂碍,这个时候再来做事,再来做人,就是生机盎然,生机流畅,生命畅达。
孔子的一生,就是一个求道的人、成道的人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他认为治天下、为政的人,就必须向这个境界努力。
下面就讲孝了。以诗来教化天下,以礼来治理天下,然后以孝来治理天下。孔子和四个人讨论孝的问题,但讲得都不一样,这叫因材施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是孝的四个境界,最高境界是“色难”,最基本的是“无违”。这四段话,可以说把各种孝都讲清楚了。
孟懿子是什么人呢?先说一下上古的制度,最高的是天子,天子治理的地方称作天下。天子下边是诸侯,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诸侯下边是大夫,大夫统治的地方称为家。大夫下边是士,士下边就是庶人。士就是读书人,庶就是平民。周朝建国之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各个诸侯国开始都听周天子的号令,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各自为政,开始争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到了春秋末年,诸侯的权力全部落到大夫手里,大夫也不听诸侯的了,大夫把诸侯也架空了。先是诸侯把周天子架空,然后是大夫把诸侯架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夫操纵诸侯的时代。孔子是鲁国人,当时鲁国有三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控制了鲁国的朝政。这个孟懿子就是鲁国大夫。孔子最反对越礼,诸侯把天子架空,大夫把诸侯给架空,这都是孔子所反对的,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本分。诸侯不安诸侯的本分,想做天子;大夫不安大夫的本分,想控制诸侯,都是越礼。所以当孟懿子来问孝的时候,孔子就说“无违”,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为什么呢?因为孟懿子的父母亲本来只能够享受到一定规格的待遇,可是他不以大夫的规格来侍奉他们,而用诸侯的规格,这就是越礼了,越了本分。所以孔子就说“无违”,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这才是尽孝。超越了你的本分,表面上你是孝,其实你是大不孝。因为他消受不了,你折他的寿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1)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2) | 序三 读《〈论语〉讲义》 | | 序论(1) | 序论(2) | 序论(3) | 学而第一(1) | | 学而第一(2) | 学而第一(3) | 学而第一(4) | 学而第一(5) | | 学而第一(6) | 学而第一(7) | 学而第一(8) | 学而第一(9) | | 学而第一(10) | 学而第一(11) | 学而第一(12) | 学而第一(13) | | 学而第一(14) | 为政第二(1) | 为政第二(2) | 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