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公冶長篇第五(2)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②。從我者③,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③,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④。”
[譯文]
(5.7)孔子說:“我的主張不能實行,就乘個木筏漂浮到海外。追隨我的,也許衹有仲由吧?”
子路聽了很高興。
孔子又說:“仲由呀,衹是好勇的精神超過我,沒有可取之才啊!”
[註釋]
①桴,音孚,即方或舫之同源語詞。以竹或木編成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
②從,跟隨。
③由,孔子弟子,即子路,字仲由。
④取,用也。材,通纔,才能。又,材,哉也。“無所取材”,其他方面沒有用。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①,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傢③,可使為之宰也④,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⑤?”
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⑥,不知其仁也。”
[譯文]
(5.8)孟武伯問:“子路仁善嗎?”
孔子說:“不知道。”
孟武伯還要問。
孔子說:“仲由這個人,若放在有一千輛兵車的邦國,他可以管理武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善。”
“冉求怎麽樣?”
孔子說:“求麽,放在千戶之傢的城邑,百輛戰車的世傢,他可以擔任總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善。”
“那麽公西赤怎麽樣?”
孔子說:“公西赤麽,若冠帶朝服立於朝廷上,他可以接待來賓,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仁善。”
[註釋]
①賦,武也。(《左傳》杜預註)
②邑,鄉鎮曰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王之主曰都,無曰邑。”又《公羊傳》桓公元年雲:“田多邑少稱田,邑多田少稱邑。”
③傢,宗也。宗族聚居之邑古稱“傢”。傢,讀為宗。一傢即一族。秦漢前之“傢”皆指族。同宗者曰一族。
周代之卿大夫由國傢封賜土地,實施行政管理,支配當地的勞役,並且收用當地的租稅,養頤其宗族。這地方便叫采地或者采邑。“傢”也是指這種采邑而言。
④管事稱“宰”,大夫傢邑的總管也叫做“宰”。所以“原思為之宰”(6.5)的“宰”為“總管”,而“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6.9)的“宰”是“縣長”。(參楊伯峻說)
⑤赤,孔子弟子,即公西赤,字子華。
⑥賓客,賓、客兩字古義不同。賓者聘也,受聘而來者曰賓,引申則貴客叫賓,天子諸侯的客人叫賓。自來者曰客,過往行人曰客。《易》需卦爻辭“不速之客”的“客”即是此意。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
對曰:“賜也何敢望耶?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譯文]
(5.9)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顔回比誰強?”
子貢答道:“我怎敢相比?顔回聽了一分,能理解十分,我聽了一分,至多理解二分。”
孔子說:“是不如啊,我和你這一點都不如他。”
[註釋]
①愈,越也,超越。或曰:愈,加也,增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