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 》
《钱谦益马士英》(3)
樊树志 Fan Shuzhi
《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阮大铖逆案祸首的老底,以慷慨激昂的气势向世人宣布:“(顾)杲等读圣人之书,附讨贼之义,志动义慨,言与俱愤,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顾)杲亦请以一身当之, 以存此一段公论,以塞天下乱臣贼子之胆!”
阮大铖遭此迎头痛击,从此隐匿于南京郊外牛首山,不敢再招摇过市。
弘光小朝廷建立以后,马士英想起用挚友阮大铖,与之搭档,控制南京政坛。阮大铖与马士英在《明史》中同列于“奸臣传”),两人可谓臭味相投。马士英,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与阮大铖同科会试,三年后进士及第授南京户部主事,崇祯五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出任宣府巡抚,因失职而遭造戍,流寓南京。阮大铖在遭到《留都防乱公揭》声讨以后,闭门谢客,唯独和马士英“深相结”,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何况阮大铖对于马士英的仕途升迁起过决定性作用,马士英的援引阮大铖可谓感恩回报。
事情是这样的。前内阁辅臣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而下野,一直耿耿于怀,很想东山再起,再显一番身手。他的门生复社领袖张溥(周延儒曾主持辛未会试,是张溥的座主),早就对内阁首辅温体仁及其党羽蔡奕琚薛国观迫害东南诸君子,扼腕叹息,早夜呼愤。复社成员礼部员外郎吴昌时写信给张溥,劝他怂恿周延儒复出。据吴伟业《复社纪事》记载,吴昌时在信中说: 自从钱谦益和文震孟被排挤以后,“东南党狱日闻,非阳羡(周延儒)复出,不足弭祸”。于是庶吉士张溥与员外郎吴昌时为之经营,冯铨、侯恂与阮大铖等人筹集白银六万两,作为买通路子的活动经费,终于使得周延儒于崇祯十四年九月以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头衔出任内阁首辅。由于阮大铖在周延儒复出中出钱出力,便向周延儒讨官,以洗刷自己的“逆案”耻辱。周延儒感到为难,对他说:我此行谬为东林所推,你名在逆案,可以吗?
阮大铖沉吟良久,不得已收回请求,转而推荐马士英,周延儒表示同意。于是马士英就在崇祯十五年六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出任凤阳总督。这一细节见之于《明史·马士英传》,透露了周延儒与阮大铖马士英的权钱交易,马士英后来之所以能在弘光小朝廷大权独揽,这是关键的一步,他的提携阮大铖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留都防乱公揭》的巨大影响,马士英欲起用阮大铖必须消除舆论的不利因素。于是他想到了钱谦益,利用钱谦益在政坛长期不得志又急于谋求升迁的心态,要挟他以东林领袖的身份为逆案中人翻案。
关于“(马)士英入朝而逆寒白此翻”的整个过程,文秉《甲乙事案》有详细的记录。
五月下旬,马士英的亲信刘孔昭上疏攻击吏部尚书张慎言,原因就在于刘孔昭“故善阮大铖,必欲起之”,而张慎言掌握用人大权,“秉铨持正,度难破例”,便在上朝时发动突然袭击,迫使张慎言“引疾乞休”。六月初,马士英向福王推荐阮大铖,他的奏疏以“冒罪特举知兵之臣以共济艰难”为题,推举阮大铖,希望福王“赦其前罪,即补兵部右侍郎”。次日福王召见阮大铖,阮大铖为自己“见枉”做了辨白。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高弘图说:“(阮)大铖若用,必须会议。”马士英说:“会议则(阮)大铖必不得用。”高弘图说:“臣非必阻大铖,旧帝京堂必会议,乃于大铖更光明耳。”马士英说:“臣非徇私贿,何所不光明也?”高弘图
说:“何必不受贿,一付廷议,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可也。”阮大铖于是写了《孤忠被陷之繇疏》,口口声声“逆案冤及于臣”,理由是“凡(魏)忠贤窃威福,皆臣在山林息影唯恐不深时也”。马十英与之呼应,攻击持反对意见的姜曰广、吕大器等官员“护持局面,阻抑大铖”。接下来的局势演变是在意料之中的,吏部尚书张慎言罢官后,吏部署部事左侍郎吕大器也随之罢官,主持止义的姜曰广、刘宗周等官员先后遭到攻击。道路扫清之后,马士英于九月间挟制福王,“内批阮大铖兵部添注右侍郎”,圣旨如此写道:“阮大铖前陛见奏对明爽,才略可见,朕览群臣所进逆案人铖并无赞导实迹,时事多艰,需人干济,着添注兵部右侍郎办事,群臣不得仍前把持渎扰。”对于这个过程,文秉评论道:“钦案问徒之人,士亡英以私交之谊,特拔之囚伍之中”,可谓一针见血。
但是马士英仍然顾忌舆论压力,难以名正言顺,便要钱谦益以东林领袖的身份出面表态,为“阉党”翻案。十月,礼部尚书钱谦益写了《愚臣报国心长等事》的奏疏,在议论南明的四件大事——严内治、定庙算、振纪纲、惜人才——的幌子下,强调“不复以党论异同徒滋藩棘,则人才日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朱元璋与胡蓝党》(1) | 《朱元璋与胡蓝党》(2) | 《朱元璋与胡蓝党》(3) | 《朱元璋与胡蓝党》(4) | 《朱元璋与胡蓝党》(5) | 《朱元璋与胡蓝党》(6) | 《朱元璋与胡蓝党》(7) | 《张居正》(1) | 《张居正》(2) | 《张居正》(3) | 《宫闺大案》(1) | 《宫闺大案》(2) | 《宫闺大案》(3) | 《宫闺大案》(4) | 《宫闺大案》(5) | 《宫闺大案》(6) | 《宫闺大案》(7) | 《宫闺大案》(8) | 《宫闺大案》(9) | 《宫闺大案》(10) | 《九千九百岁的遍地生祠》(1) | 《九千九百岁的遍地生祠》(2) | 《九千九百岁的遍地生祠》(3) | 《钱谦益马士英》(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