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考古 》 圖說北齊高洋墓 》
第26節:瘞窟之迷(圖)
朱岩 Zhu Yan
高洋墓中就有着這樣的時代特色。隨葬品中的半跪陶駱駝,形象逼真,顯然塑造這件陶俑的工匠有着長期觀察駱駝的生活經歷;隨葬品中,有大量戴着風帽的陶俑。這是一種軍服的帽子,又叫鮮卑帽,起源於鮮卑族,在北魏時期的軍隊中廣泛使用。從高洋墓的風帽可以看到,鮮卑帽為圓頂,帽子最有特點的地方是腦後及兩側都垂至肩部,我們稱之為帽裙。
2灣漳墓陶俑(21):1622號風帽俑
鮮卑族原來活動的北方草原風沙大,帽裙可以在野外遮蔽風沙。帽裙的作用還有另一個說法:西魏、北周的創建者宇文泰,因脖子上有一個顯眼的瘤子,為了不被別人看到,他在謁見皇帝時總戴着有帽裙的風帽,用來修飾儀容。後來他的這一習慣被部下仿效。
2灣漳墓陶俑(22):887號風帽俑
鮮卑族在外貌上和漢族有什麽區別嗎?在高洋墓墓道壁畫的106個人物裏,哪一種特點是鮮卑族的呢?這真是一個有趣而又睏難的問題。
墓道西壁第15人、西壁第42人是最典型的高鼻、高顴、濃須形象,具有這種特徵的人物,在106個人物形象中占有的比例較大,他們與傳統的漢人形象迥然不同。
從事高洋陵墓壁畫創作的,都是當時的一流畫傢,從他們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來看,這些形象的繪製應該是有依據的。在東魏、北齊這個以鮮卑族為中心的貴族政權中,政府人員除了任用漢人外,大量的是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那麽壁畫中描繪鮮卑族官吏、其他北方民族官吏的形象也就十分自然了。
儘管壁畫中的人物誰屬於鮮卑族一時尚無定論,但這些形象特徵的差異,卻反映了東魏、北齊社會的民族融合現象。
鮮卑族,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消失的古老民族,隨着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逐漸會被人們更清晰地瞭解。
"瘞窟"之迷
北朝時期佛教迅速發展,當時的都城洛陽,僧寺就多達1300餘所,僧侶衆多。最著名的永寧寺內,矗立着洛陽城的標志性建築--永寧寺方形佛塔,在夕陽的映照之下閃爍着熠熠的光華。
20世紀70年代,永寧寺塔基遺址被發掘出土,研究者根據發掘結果,復原出來的永寧寺佛塔高達100餘米。這曾經是一座輝煌一時的佛寺,由北魏孝明帝的母親鬍太後興建。鬍太後權傾一時,建造的佛塔成為雄偉的奇觀。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記述說,在距離洛陽都城百裏之遙,就可以看到永寧寺高高的佛塔了;而"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裏。"
東魏遷都鄴城後,社會崇佛的風尚依然長盛不衰,北齊皇帝在鄴城西北部開鑿了響堂山石窟寺,在陪都晉陽城西部開鑿了天竜山石窟寺。特別是文宣帝高洋,對於佛教特別熱衷,有人認為,鄴城西北六十華裏鼓山的響堂石窟,就是高洋親自下令興建開鑿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第1節:通往灣漳之路 | 第2節:七十二疑塚 | 第3節:北朝陵墓群調查 | 第4節:最高大的墳丘天子塚(圖) | 第5節:開進灣漳村(圖) | 第6節:初見帝王威儀(圖) | 第7節:踏過蓮花地毯的儀仗隊(圖) | 第8節:墓道壁畫人物 | 第9節:兩側的儀仗隊列 | 第10節:地下水出現了(圖) | 第11節:朱雀門中睡國寶(圖) | 第12節:被侵擾的武士(圖) | 第13節:墓葬部分被盜掘(圖) | 第14節:墓室頂部的天象圖(圖) | 第15節:鎖定陵墓主人 | 第16節:蒼狼出世(圖) | 第17節:我是一隻來自北方的狼 | 第18節:雙面皇帝 | 第19節:既徵伐四剋,威振戎夏 | 第20節:乍現盛世曙光(圖) | 第21節:華麗時代(圖) | 第22節:色彩紛呈的時代(圖) | 第23節:畫傢的綫條老到純熟 | 第24節:迷霧重重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