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故國行吟 》
第26節:故國行吟(25)
宋浩浩 Song Haohao
崔護說到這,絳娘的嘴角終於有些翕動,恢復一些知覺了,崔護連忙幫她擦去眼角的淚水。老者在一旁見女兒有些蘇醒了,也不再傷心痛哭。崔護緊握着絳娘的雙手,他似乎要把體溫傳給她,讓她感覺到自己就在她身旁,又過了一會,她真的開始有些微弱的鼻息了,雙目也終於微啓,似乎也已認出了崔護,終於努力地把頭仰起,崔護也一把將絳娘摟進自己懷裏。崔護這時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失聲而泣,這哭泣中隱含的一半是悔恨一半更是欣喜,畢竟絳娘活過來了。老者見女兒稍微好了起來,趕忙端來熬的薑湯讓女兒喝下。崔護不知在絳娘的床沿邊坐了多久,直到她能坐起來時,纔稍稍舒了口氣,就這樣崔護摟着虛弱的絳娘把這一年來的發生故事慢慢地講給她聽,絳娘也覺得像是又回到了去年的這個時候,還是那樣的溫馨。
稍微好些的幾日,崔護天天陪着絳娘在桃花林中散步,在山岡緑野中踏青,這兩顆萌動着甜蜜愛情的心靈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幸福像漫山遍野的鮮花一樣繁盛、一樣絢爛。
崔護就這樣把自己有了意中人的事寫了傢書捎給了遠方的親人,崔傢的父母也非常贊成兒子的選擇,在信中崔護把自己遇到絳娘的經歷和麯折的相愛過程寫了下來,崔護的父母覺得兒子是個有情有意的孩子,也就同意了這樁婚事。崔傢於是千裏迢迢地送來了聘禮,選擇了一個吉日將絳娘迎娶過去,但這迎娶也衹是儀式而已,崔護還要赴長安參加科考,而他和絳娘也都願意在這片春意盎然、桃花盛開的地方生活,這裏的一切都如花般美好。崔護迎娶嬌妻之後,更加地發奮讀書,絳娘除了照顧崔護之外,晚上還為他點燈研墨,讓崔護心無旁騖,安心地讀書。
五
整日沉浸在這樣的幸福之中,崔護還有何求,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對於長安科考,他已有十分的把握。果然在唐德宗貞元十二年,長安會試時進士及第,如願以償。有絳娘照顧着崔護,所以他後來仕途一帆風順,官至嶺南節度使,這是個不小的官銜。唐以後的歷代的文人每每想起這段崔護的傳奇經歷,不免羨慕萬分,而對於那首傳誦萬古、動人心扉的城南題詩,後世文人也多有模仿,然而皆難出其右:
春江一麯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楊柳枝詞》
這是文人劉禹錫在橋上思念他所遇到且愛慕的人,二十年過去了,恍若隔世,終不能再見美人,而恨至今朝。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江樓感舊》
這是詩人趙嘏憑風倚樓,思慕去年相識賞月的美人,可是明月依舊,美人不在,惆悵如萬裏江天,衹能拍遍欄桿、獨自彷徨。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夜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
這是北宋詞人歐陽修所寫。今年元宵之夜的燈火集市中,依舊是那番燈火燦爛,熱鬧喧騰。可詩人實在沒有任何高興的意緒,他靜靜地望着天邊皎潔的月亮,思念着去年邂逅的美人,可是韶華成昔、物是人非,衹能獨自垂泣、淚濕衣衫,去年夜色中的美人衹能永遠鑲嵌在去年的月色中了。
這些詩也都有崔護"人面桃花"的意境,也都膾炙人口,傳誦百世,可他們終不是崔護,他們遇見的也不是那情深意重的絳娘,人生美好之事也許本就是這樣,可遇而不可求。
人面何處去,唯有桃花空對春風,一笑燦然。
何處望神州
在豪放派宋詞名傢中,辛棄疾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我們對辛棄疾的瞭解也多半局限於文學上,他的詞雄奇剛健而不失深婉雅麗,與蘇軾堪稱伯仲之間,也許因為他文學上的光輝太耀眼,很多人因此都忽略了他在南宋政治、軍事上的傑出作為。也就是說,在詞章大傢身份的背後,辛棄疾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傢。他生活在兩宋交替之際,當時金人劃江而峙,趙宋偏安一隅,離國破傢亡似乎也已不遠,辛棄疾對國傢和民族的前途有着強烈的憂患感和責任感, 更有着為南宋收復失地的决心,並且年輕時也屢立戰功。就當時來說,要是朝廷重用辛棄疾,他該是南宋一流的將纔,然後纔是個詞人。可是這位有着軍事才華的大詞人,一生命運多舛,懦弱求和的南宋朝廷並沒有完全地給他發揮全部軍事才能的機會,眼睜睜地看着軟弱的南宋失去收復中原的時機。在暮年,他衹能無奈地登臨北望,空嘆神州何處,一腔報國熱忱換來的衹是老淚縱橫。無望收復失地,在辛棄疾看來,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一
宋高宗紹興十年的五月十一日,辛棄疾在山東歷城,也就是現在的濟南出生,他的父親很早就逝世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在金熙宗皇統六年時做過譙縣的縣令,這個時候辛棄疾就跟隨在祖父身邊,開始跟亳州的劉瞻學習。劉瞻是亳州本地的飽學之士,辛棄疾在從學期間,廣泛地接觸學習了儒傢的各種典籍,開始學詩作文,受到了良好的儒傢思想教育。祖父辛贊也是個儒士,他的言傳身教,讓辛棄疾的讀書範圍和視野不斷擴大。辛贊雖然是個出仕金國的宋人,但他仍有着自己的氣節,他始終以恢復宋朝疆土、報仇雪恥為己任。夙興夜寐竭力謀劃,志在收復故國河山的士大夫形象,在辛棄疾兒時的心目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跡。後來辛贊從亳州任上升到開封府尹,辛棄疾跟着到了開封。辛棄疾的聰穎非一般人能比,十四歲那年就參加鄉試,順利地中了舉人。海陵貞元二年,少年辛棄疾就整理了行裝,信心十足地赴燕京參加進士考試,可是這次卻不太順利,沒有得中。三年後的正隆二年,辛棄疾再次赴京,卻還是未能如願。在當時來說,北方的很多心懷復國壯志的年輕人,在反金與報君父之仇的前景未卜的情況下,攻讀儒傢經典,習詩作賦,參加科舉入仕,是不得不走的道路,也衹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等待時機。辛棄疾就不同於一般的儒士,他雖然尊崇傳統的儒傢思想,看重儒士的名義,卻絶不會衹滿足於對儒傢經義的解釋,他主張傳統的儒傢思想要在修身之外,真正地與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在少年辛棄疾心裏,也已早立下了决心,他是絶不會做皓首窮經的酸腐儒生的,而科舉是他最快實現報國理想的路,雖然經歷了兩次失敗,他絶不會放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故國行吟 | 第2節:故國行吟(1) | 第3節:故國行吟(2) | 第4節:故國行吟(3) | 第5節:故國行吟(4) | 第6節:故國行吟(5) | 第7節:故國行吟(6) | 第8節:故國行吟(7) | 第9節:故國行吟(8) | 第10節:故國行吟(9) | 第11節:故國行吟(10) | 第12節:故國行吟(11) | 第13節:故國行吟(12) | 第14節:故國行吟(13) | 第15節:故國行吟(14) | 第16節:故國行吟(15) | 第17節:故國行吟(16) | 第18節:故國行吟(17) | 第19節:故國行吟(18) | 第20節:故國行吟(19) | 第21節:故國行吟(20) | 第22節:故國行吟(21) | 第23節:故國行吟(22) | 第24節:故國行吟(2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