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尚无什么分辨能力的孩子,“嬉游为墓间事”和“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在一般人看来,并无什么不妥。这种乡村孩子玩耍的游戏,很常见。但孟母不以为然,她宁肯搬家,也不让儿子做这种有害身心健康的游戏。
这正是孟母的远见卓识之处,她教子要立大志,有大才,从小就要打好基础,不可荒废。从“其嬉游乃设俎豆,捐让进退”到“学六艺,率成大儒之名”是有因果关系的。环境,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深受母亲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孟子论政、处事时,也一贯强调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
孟子在和宋国大夫戴不胜谈论如何能让宋王为善时,举了一个“学外语”的例子,说明环境的影响。他说,有一个楚国人,计划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的话,他不知该请楚国人当老师呢?还是该请齐国人来当老师?这位宋国大夫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请齐国人来当老师最好不过了。”“但是,当一个齐国老师在精心教那个孩子学说齐国话,很多楚国人一直围在他身边,用楚国话,大声喧闹不休,那个孩子如何能学好齐国话呢?即使每天打他,硬逼着他去学,他也学不好。”孟子借此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有时候,会起决定作用。
接着,孟子针对戴不胜提出,想让一个名叫薛居州的贤者住进王宫,以影响宋王行为的想法,继续说:“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滕文公章句下)如果宋王身边,都是薛居州那样的贤者,那宋王想行为不善都不可能;如果宋王身边,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贤者,那宋王想学好也是不可能的。一个贤者薛居州,就能改变宋王吗?
外部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也能够影响和改变一国的风习,孟子的谈论极为精辟、深刻。显然,其中有孟母“三迁”的影子。
受孟母和孟子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贯强调要优化人生长和生活的外部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妇孺皆知的。
特别是对于孩子,若受了不良习气的影响,那身心的伤害,可能一辈子也不易消除和恢复正常。民间有一个抬筐葬父的故事,颇发人深省。说的是有一农夫,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导致家境极其贫穷,生活很困难,达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但这位农夫,不是想方设法改变困境,而是叫上自己的儿子,一起用家里仅有的一个大筐,把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抬起来,往山沟里走去。一路上,尚在呻吟的老父亲苦苦哀求,这位农夫充耳不闻,依旧不停脚步。到了沟边,这位农夫要把装在大筐中的老父亲连大筐一齐扔进深沟里去,他的儿子却不让。他的儿子说:“不能把大筐也扔了!你把自己年老多病的父亲要扔进沟里,等你老了,也像我爷爷这样的时候,我也要用这个大筐和我儿子一起把你抬到这里,扔进沟里去。”这位农夫听罢儿子的话,幡然悔悟,他又和儿子一起用大筐把老父亲抬回家去了。
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善即善,教恶即恶。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报应往往会降临到自己身边。有一赌徒,嗜赌成癖,在外边狂赌不够,又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大赌场,搞得家里乌烟瘴气,不像样子。他的儿子也学其父,纠集一帮同学,开始玩牌赌钱。这位赌徒想制止儿子,不想儿子却说:“我是跟你学的!”
在赌徒中长大的孩子,能不赌难;在贪官家中长大的孩子,能不贪难;在妓寮淫窟中长大的孩子,能不沦落难。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说法是很正确的。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必须从外部环境入手。
教之信,“朋不欺”
学生家长会,讨论最多的仍是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有的家长说,他的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竟撒谎;有的家长说,他的孩子为了能有一部高档手机,竟与一帮小偷一起去作案……这些“问题孩子”,到底怎么啦,究竟该怎么办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