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今注今译   》 卷四 里仁(4)      Wang Yunwu    Mao Zishui

  [今注]
  ①《释文》:“参,所金反。”(《说文·森字下》云:“读若曾参之参。”)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为讲说。(《荀子·儒效》:“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人之所以道也”的“道”,意同“行”;“君子之所道也”的“道”,则训为讲说。孔子的“吾道”,乃指自己所讲的道理言。孔子生平诲人的道理,头绪多端,语或不同。他怕门人不懂守约的方法,所以向曾参说这话。)贯,是贯穿、贯通的意思。
  ②唯,以水切。《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注:“应辞,唯恭于诺。”
  ③《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曾子所说“忠恕”,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道德。(这个忠恕,就是“一以贯之”的“一”。曾子循当时语言习惯联言“忠恕”。若孔子自己说,恐怕只用“恕”!参《卫灵公篇》“子贡问曰”章。)
  [今译]
  孔子说:“参,我平日所说的许多道理,是可以用一种道理来贯通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了讲堂,同学们问曾子:“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曾子说:“我们老师的道理,〔千言万语〕,不过‘忠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
  [今注]
  ①这章的君子、小人,乃以修养的程度分,而不是以地位分的。郑、朱都训“喻”为“犹晓”,意自可通。但这个“喻”字最好训为“乐”。《庄子·齐物论》:“自喻适志与?”李云:“喻,快也。”(喻,借为愉。《论语》这章的“喻”,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同义。)
  [今译]
  孔子说:“君子乐于义,小人乐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今注]
  ①包曰:“思与贤者等。”
  ②省,息井切。郑注:“省,察也,察己得无然也。”
  [今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用心学他;见到不贤的人,便反省自己有没有坏处。”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②,劳而不怨③。”
  [今注]
  ①包曰:“几者微也。”
  ②“而”字依皇疏本。违有离意,“不违”,不放弃谏志。(《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
  ③《礼记·坊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坊记》似即复述《论语》这章的。“不倦”是指“不违”。)
  [今译]
  孔子说:“服侍父母的道理,如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约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尊敬父母,但不放弃了谏争的志愿。我们虽然忧劳,但我们一点也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①。”
  [今注]
  ①郑曰:“方,犹常也。”按:《礼记·曲礼》:“所游必有常。”郑注是据《曲礼》为说的。《玉藻》:“亲老,出不易方。”注:“易方,为其不信己所处也。”疏:方,常也。但《晋语》七:“祁奚曰:午之少也,游有乡。”以常释方,不如以乡释方。凡称地为“地方”,似亦从“方向”引出的。(《周礼·故书》:“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邦”,似即现代话的“地方”。)
  [今译]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不到远处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今注]
  ①这句话已见《学而篇》“父在观其志”章,当是那一章的脱简。(陈鳣《论语古训》:“汉石经亦有此章,当是弟子各记所闻。”按:陈说亦可通,但石经所据本亦容有脱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
  [今注]
  ①郑注:“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集解》引作孔注。我们据一唐写本作“郑注”。《释文》:“或云包氏,又作郑玄。”)
  [今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年龄增加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的身体衰老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今注]
  ①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尔雅·释言》:逮,及也。)
  [今译]
  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说到做不到是可耻的。”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今注]
  ①郑注:“约,俭。俭者恒足。”鲜,仙善切。(《八佾篇》:“礼,与其奢也宁俭。”《述而篇》:“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按:合理的省俭,乃是美德。)
  [今译]
  孔子说:“因为俭约而犯了过失的,是很少的。”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今注]
  ①《说文》:“讷,言难也。敏,疾也。”郑注:“言欲难,行欲疾。”行,下孟切。
  [今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说话要郑重而做事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今注]
  ①《周礼·遂人》:五家为邻。《韩诗外传》:八家为邻。按:居相近为邻,故引申有亲近义。
  [今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声气相同的人来亲近他的!”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今注]
  ①数,色角切。《集解》:“数,谓速数之数。”邢疏:“此章明为臣结交,当以礼渐进也。”(刘宝树《经义说略》:“〔数〕当训为数君友之过。”《汉书》项籍传、陈余传、司马相如传下、主父偃传注并云:“数,责也。”《国策·秦策》注:“数让,责让。”皆数其过之意。《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谓不可面相责让也。”按:《广雅·释诂一》:“数,责也。”但《论语》这个“数”字,未必指面责言,解为急切,似较妥。而就规过言,实应以忠告善道为主,面责人过,总是利少害多。故《群经平议》说亦同刘说。)
  [今译]
  子游说:“一个人事君,态度上如过于急切,就会找来侮辱;一个人交友,态度上如过于急切,就会被疏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Source】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论语今注今译》新版序自序《论语今注今译》凡例
卷一 学而(1)卷一 学而(2)卷一 学而(3)卷一 学而(4)
卷一 学而(5)卷二 为政(1)卷二 为政(2)卷二 为政(3)
卷二 为政(4)卷二 为政(5)卷二 为政(6)卷三 八佾(1)
卷三 八佾(2)卷三 八佾(3)卷三 八佾(4)卷三 八佾(5)
卷三 八佾(6)卷三 八佾(7)卷四 里仁(1)卷四 里仁(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