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地震安全手册   》 第26节: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4)      Yi Ming

  2. 中期预报后对策
  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对一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防治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可能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防治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性的区段进行工程治理。
  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
  程的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阻挡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
  ● 排除地表水。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
  防渗处理是对边坡的坡顶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透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
  水沟排水工程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地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水沟分集水沟和排水沟两类。集水沟是以沟渠为主,横贯斜坡,汇集雨水和地表水;排水沟为将汇集的水排出滑坡区。排水沟应采用较陡的坡度,保证排水要求,每20~30米设计一个联结点,在松软的地层中采用固定排水管线 ;排水沟的末端要置墙。
  ● 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暗沟也分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一般每20~30米设计一个集水池或检查井。对于3米以下地下水,采用钻孔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孔径一般采用60毫米的钻头为宜。可同时布设2~3层钻孔,不仅排除深层水,也可以排除浅层水。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导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
  ● 削方减重法。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只能填土夯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北京晚报 译言网 地震出版社
第1节:前言第2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1)第3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2)
第4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3)第5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4)第6节:第二章 国外家用应急装备
第7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1)第8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2)第9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3)
第10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4)第11节:第四章 灾后卫生防疫指南第12节:第五章 灾难心理干预(1)
第13节:第五章 灾难心理干预(2)第14节:第五章 灾难心理干预(3)第15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1)
第16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2)第17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3)第18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4)
第19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5)第20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6)第21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7)
第22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8)第23节: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1)第24节: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