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話說唐僧   》 穿越西域各國(3)      馮寶善 Feng Baoshan

  一個月的時間,轉瞬間就要過去了。《仁王般若經》也已經講完。麴文泰為了讓玄奘西行走得順利,特意為他剃度了四個僧人,作為隨從。因為西去的路上嚴寒,麴文泰給玄奘製作了三十套法服;另有面罩、鞋、襪等以及五百匹絹,足夠二十年使用;再給馬三十匹,派力夫二十五人;修書二十四封,緻屈支(即龜茲,今庫車)等二十四國。每封書附大綾一匹,為信物。又以綾綃五百匹、果味兩車,專送統葉護可汗。致書統葉護可汗說:“玄奘法師是我的義弟,要往婆羅門國取經,望可汗如愛護我一般愛護我弟,並請招呼素葉(即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剋馬剋西南)以西各國,用驛站專馬送我弟過境。”還委任侍御史歡信,親自將玄奘送到素葉城統葉護可汗處。
  麴文泰無微不至的關懷,令玄奘感動莫名,出發之前,他特意寫下了一封上高昌國王表。表文在敘寫了佛祖創教、佛法東傳及自己的西行取經緣起之後,再緻對高昌王的禮贊感謝之意。表中說道:
  伏維大王稟天地之淳和,資二儀之淑氣,垂衣作王,子育蒼生,東祗大國之風,西撫百戎之俗。樓蘭、月支之地,車師、狼望之鄉,並被深仁,俱沾厚德。加以欽賢愛士,好善流慈,憂矜遠來,麯令引接。既而致止,渥惠逾深,賜以話言,闡揚法義。又蒙降結娣季之緣,敦奬友於之念,並遺書西域二十餘蕃,煦飾殷勤,令遞餞送。又愍西遊煢獨,雪路凄寒,爰下明敕,度沙彌四人以為侍伴,法服、綸帽、裘毯、靴襪五十餘事,及綾絹、金銀錢等,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伏對驚慚,不知啓處,决交河之水比澤非多,舉蔥嶺之山方恩豈重!懸度凌溪之險不復為憂,天梯道樹之鄉瞻禮非晚。倘蒙允遂,則誰之力焉,王之恩也。
  玄奘的表文寫的是真切的,在印度學成歸來之時,他寧願棄海上近路而從原路返回,不僅是要踐行與麴文泰的相約,更是對麴文泰盛情禮遇的一個回報。麴文泰讀了這封表文,比着謙虛,對玄奘說:“法師既答應與我做了兄弟,我的就是你的,我國所有,同樣也是你的,有什麽好謝的呢。”
  出發的這天,麴文泰率着他高昌國的僧人、群臣、黎民百姓,萬人空巷,傾城送行。麴文泰與玄奘相抱大哭,僧俗人等也都被這離別的場面感動,流下了眼淚。麴文泰令送行的妃子與群臣、百姓先回,自己與國中高僧大德又騎馬送了幾十裏路程,方纔歸去。
  在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過程中,高昌王麴文泰顯然起到了至為關鍵的影響。正是從此,玄奘身邊有了隨侍者,他不再孤單;也因為麴文泰給沿途西域各國的信函,使得玄奘有了法定的身份,得到了各國官方的保護。小說《西遊記》裏寫到的“禦弟”,在這裏纔得以名副其實,不過,這“禦”不是唐太宗,而是高昌國王麴文泰。
  玄奘有了四個侍從的僧人,有了二十五名腳夫跟隨,有了高昌國侍御史的帶隊,沿途非常順利,過無半城(今新疆布幹臺)、篤進城(今托剋遜)後,進入了阿耆尼國國境。阿耆尼國相當於今中國新疆焉耆縣。其東西長六百餘裏,南北寬四百餘裏,都城約在今焉耆縣四十裏城子東四裏,群山帶水,易守難攻。佛教徒信小乘一切有部,食三淨肉(小乘佛教有三種肉不在禁食範圍:一、不見其為我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殺之疑者)。玄奘以為,他們的佛教尚處於初級階段。
  在阿耆尼國國境,玄奘一行一直嚮西,迤邐走去。這天傍晚,來到了一處叫阿父師泉的地方,衆人歇下。阿父師泉是一處十分奇異的景觀,其泉水不是在地下涌出,卻是從數丈高的沙崖中段流下。關於這奇怪的泉水,有着一段凄美的典故來歷。據說,這裏原先並沒有泉水,衹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記不清是什麽年代,有一支數百人的商隊從這裏經過。到了這個地方,帶的水早已用盡,人馬幹渴,實在走不下去,便歇了下來。當時隨商隊一起的,還有位僧人,一路走來,僧人的吃住,就全靠着商隊的施捨。商人們已經筋疲力盡,有些絶望了,僧人卻似乎全不在意。商人們有些詫異:莫非這僧人有什麽辦法?他們便齊來嚮僧人請教。僧人說:“你們想得到水,就應該一齊拜佛,受三歸五戒,我便登崖求水。”睏境中的商人們齊聲答應了僧人的條件。授戒已畢,僧人說:“等我上崖後,你們要喊‘阿父師為我下水’。”僧人去了,衆商人謹依僧人的教導而行。不多久,真的有清水自崖的中段涌出。商隊裏一陣歡騰。商人們盡情喝足,久等僧人不來,便攀上沙崖尋找,纔發現僧人已經在沙崖上坐化。商人們都很悲傷,於是按照西域葬法,焚燒了僧人的屍體,就在他坐化的地方,壘起了一座磚塔。從此,這地方就有了泉水。人們為紀念僧人,給這泉起名阿父師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王立群作序(1)王立群作序(2)楔子(1)楔子(2)
楔子(3)楔子(4)華閥裔孫(1)華閥裔孫(2)
華閥裔孫(3)淨土寺出傢(1)淨土寺出傢(2)遊學大江南北(1)
遊學大江南北(2)求法緣起(1)求法緣起(2)求法緣起(3)
求法緣起(4)杖策孤徵(1)杖策孤徵(2)杖策孤徵(3)
杖策孤徵(4)杖策孤徵(5)杖策孤徵(6)穿越西域各國(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