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4)
許華 Xu Hua
1886年前後,日本外相井上馨主張“改變攘夷鎖國之感情”,“進化到泰西文明,在亞洲創造泰西文明國同胞之一”,“改善文物制度,俾使我國地位與泰西諸國無大差異”。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還專門在“鹿鳴館”舉辦了有400人參加的大型化裝舞會,還在自己官邸舉辦化裝舞會,將“鹿鳴館時代”推嚮高潮。此類“歐化”、“洋化”鬧劇,毫無成效,成為國際笑柄,並遭到國內輿論抨擊,井上馨被迫辭職。【“鹿鳴館時代”固然是日本政客的拙劣媚洋醜劇,但也顯示出當時日本政治高層為國傢、國民利益用心良苦,令人感慨。除左
宗棠“舁櫬出關”等極少數人物、事件之外,晚清君臣無此謀國之盡心。】
1888年大隈重信繼任外相後,日本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將法權和通商問題合在一起,按對等原則與各國分別談判。新方案要求提高協定關稅,並將井上方案中的12年治外法權縮短為5年。還特別強調,條約有效期12年滿後,若事先無新的約定則自動失效。
顯然,大隈方案較井上方案更有利於日方。但由於大隈搞秘密外交,同意在“大審院”(最高法院)中保留外國法官,遭到國內輿論的強烈反對。為此,1890年他被人砍掉了一隻腳。
總之,日本為修約做出了近40年的不懈努力,卻沒有實質性進展——直到甲午戰爭前夕的中日對峙徹底改變日本修約命運。【耗用如此長的篇幅,是為了強調一件事情:1894年7月的《日英友好通商條約》的突兀,及其對甲午戰爭事關重大?%%%殖産興業·富國強兵
對甲午戰爭大歷史而言,日本明治維新最重要的內容,無疑是目的堅定且數十年如一日的“殖産興業”、“富國強兵”運動。
早在19世紀開國前後,日本幕府和各藩已有繅絲、紡織、釀酒、製鐵、製蠟、捕鯨等傳統手工業及上百個工常
1850年,幕府采用西式技術製造火炮。1853年在江戶建立“大筒鑄立潮,生産小型銅炮。19世紀60年代以來,幕府先後嚮法國、美國進口了大量機床設備,建立起關口“鑄鐵所”、“火炮製造潮、長崎製鐵所、神戶海軍造船所、江戶船廠。1864~1865年,幕府從美、荷、英、法等國進口數百臺機器,興建起橫濱製鐵所和橫須賀製鐵所兩個大型船廠。
與此同時,佐賀、薩摩、水戶等藩,為抗擊從長崎等港口登陸的海外侵略,紛紛從荷蘭、法國等國進口機器,設立“精煉所”、“機械所”,建立反射爐、造船廠,1864年研製出西式大炮,並於次年製造出日本第一艘新式輪船。還有槍支彈藥、地雷、魚雷、刀劍、農具等。【1.日本的近代工業起步時間和情形,與清朝大體相同(時間略早),但發展勢頭明顯強勁。這與列強對日本的競爭和扶持,以及幕府時代各藩各自為陣、對內對外自由競爭的局面密切相關。2.李鴻章等卻嚴重抑製了國內競爭。】
明治政府通過戊辰內戰掌握政權之後,1870年成立工部省,從中央政治層面大力推行“殖産興業”方針,通過一係列舉措扶持、促進國內産業——尤其是軍工産業的發展壯大——
大力整合、發展國營企業
明治政府對接管的幕府和各藩實業,進行改造、充實和擴大。1868年4月,將關口製造所改為東京炮兵工廠。19世紀70年代初,從英國、法國、比利時引進機器和技術進行充實,增加板橋火藥製造所作為其附屬工廠。西南戰爭期間,又增設機械製造部門,後來又增加火炮修理業務。1868年,將橫須賀製鐵改為橫須賀海軍工廠。到1871年,該廠發展起煉鋼、煉鐵、蒸汽缸、鑄造、船臺、船渠等分廠,擁有機器116種,各種熔爐、鑄爐50座,工人近1千人。1880年該廠造出了完全由日本人自己設計的第一艘軍艦“磐城”。【晚於馬尾船廠十多年?1870年,將長崎製鐵所遷往大阪,改為大阪炮兵工廠。到1879年,該廠發展為擁有炮身、炮彈、炮車、火藥和步槍修理五個車間。隨後又引進歐洲近代技術,生産鋼銅炮。1871 年,將從水戶藩接管的“石川島造船所”發展為海軍兵工廠,生産和修理軍艦及武器。1878年,又將薩摩藩的“鹿兒島造船所”合併過去,並引進新式煉鋼技術。
在整合、發展軍工的同時,明治政府還以這些軍工廠為基礎,大力拓展民用工業。1869年,橫須賀海軍工廠為生野礦山研製出幾十種采礦機和800多種生産工具,1880年又為愛知紗廠等紡織企業研製了水車動力渦輪機。大阪炮兵工廠為1883年創建的大阪紗廠生産了大量機床、齒輪和其他工具。明治政府利用當地的軍工基礎,成立了長崎和兵庫兩個造船局,用以修造船舶和各種機器。當局還以接管的佐賀藩機器為基礎,組建了一個專門製造機器的赤羽工作分局。該局擁有各種機器設備139種。
為在紡織、水泥、玻璃、火柴、養馬、養蠶、製茶等各工農業部門發展近現代企業、農場,明治政府還樹立了四大紡織廠、三田育種場之類的“模範工廠”、“模範牧潮。【餘: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清朝的洋務運動在興辦實業方面做法大相徑庭。】%%%國企私有化,扶植大財閥
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明治政府主要采取通過國有企業帶動和示範作用來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當局在1872年創立了國立銀行,1873年推出“勸業政策”,通過“勸業貸款”等幫助華族和大小企業興辦和發展企業。其中,對三菱公司一傢就放款180多萬,占對特權階層貸款總量的60%。19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明治政府一方面大量發放“創業基金”、“勸業基金”,一方面鼓勵封祿改革後的大名和武士們,將貨幣俸祿和公債用於投資開辦銀行。
對國有企業的大量投入,使明治政府的財政壓力逐漸增大。為緊縮財政開支,當局改變了國有企業帶動和示範的方針,於1880年11月頒布條例,廉價處理國營資産。除軍事和其他原因必須保留的企業之外,絶大部分國有企業都以極低的價格轉賣給私人:
投資62萬元(日元,本節下同)的長崎造船廠,連同4.4萬元的庫存,以9.1萬元賣給了三菱;投資59萬元的兵庫造船廠,以1成的價格賣給了川崎;投資18.9萬元的品川玻璃廠,以25年分期支付8萬元的方式賣給了西村……
明治政府不僅通過廉價出售國有企業的方式扶持三井、三菱、川崎等“政商”迅速完成大量資本的原始積纍,成為財閥,還通過發放巨額補貼、進口優先、減免企業稅和出口關稅等辦法,對其進行扶持。三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三菱公司的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曾在尊王倒幕時期藉給尊王派1千塊錢。他在1871年買下幾艘小輪船,創辦了三菱。1874年日軍侵略臺灣時,明治政府讓其負責軍事運輸,並撥贈給其13艘輪船。1875年,當局將所有官船賣給三菱,並在15年內給予其巨額“航綫補助金”。當年,日本在朝鮮製造江華島事件的兩個月時間裏,三菱公司就賺了40萬日元。當局還扶持三菱兼併日本中小航運公司、排擠外國航運公司,壟斷日本近海和亞洲海上運輸。1875年,當局以3.31萬元收購了一傢破産企業的18艘輪船,轉給三菱。後來又貸款11萬元讓三菱收購了一傢美國輪船公司的航綫、船衹及其在日本的財産。1877年西南戰爭期間,三菱從政府取得運輸軍需的壟斷權和70萬元貸款。三菱用這筆錢進口了十艘輪船。整個西南戰爭的政府軍費開支約4、5千萬,其中1500萬付給了三菱。三菱還依靠雄厚的財力和政府扶持,開辦銀行、造船廠、煉鐵廠等等,成為一大財閥。
不應忽視的是,不論是發展軍工産業還是民用産業、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視一個原則:
“日本領導者們恐怕日本在經濟上受到外國資本的控製,而沒有引進外資。但是他們認為,通過聘請外籍人員的辦法來輸入外國技術是沒有危險的,於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學東漸(1) | 西學東漸(2) | 內外交睏(1) | 內外交睏(2) | 內外交睏(3) | 藉師助剿 |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