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帝王身边绝色美女:为女人翻案   》 效益最大的婚配(1)      孙杰 Sun Jie

  晋献公与他曾经的庶母齐国女人结合后,除了生下儿子申生,还育有一女,一般认为这个女儿比申生小,是他妹妹。在得到骊姬之前,晋献公十分宠爱他爸的这个遗孀,所以这双儿女地位也很高。儿子申生被立为太子,准备接班;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成为秦国的第一夫人,后世称其秦穆夫人。
  当时秦晋相邻,又都是大国。为了彼此的政治利益,两国世代有通婚的惯例。今人把男女两家通婚称为“秦晋之好”,就是源于此例。
  秦穆夫人本来是按惯例出嫁的政治交易品,但这次普通的嫁聘对后世的影响却异乎寻常。秦穆夫人无意中给秦国陪送了一个中兴之臣,而她自己这位嫁出去的姑娘,也没有像泼出去的水,而是给晋国帮了很大的忙。
  秦穆公是派他弟弟来晋国迎亲的,在晋献公派出的送亲队伍中,有一个叫百里奚的人。
  百里奚本是小国虞国人,家境贫寒却有雄才大略。他一生四处闯荡,跑齐国奔宋国,想凭本事找份好工作,但因没有关系,始终没有君王用他。后来,还是同乡隐士蹇叔帮忙,在老家虞国国君那里谋了份闲差。但倒霉的是,晋献公不久后就发兵把虞国灭了,这百里奚又成了晋军的俘虏。好在晋献公还算惜才,见百里奚有本事,就把他留下,本想重用,但百里奚却又不肯背叛虞君做晋国的官。所以,晋献公趁这次送亲,就把百里奚当陪嫁一块送出去了。
  百里奚心里越想越窝囊:自己有经世韬略,奔波大半生,最后竟成为陪嫁秦穆夫人的奴仆。于是,他没有把秦穆夫人送到秦国,中途就偷偷溜了号,结果又被楚国抓了去。
  秦穆公在清点夫人从晋国带来的陪嫁时,发现少了一个大活人。派人打听,得知百里奚是一个治国经邦的贤才,现在楚国放马。秦穆公本想重金将他从楚王那里赎回,但大臣劝他这样反而会暴露百里奚的价值。于是秦穆公只用了五张公羊皮,就把年近七十的老头百里奚换了回来,拜他为大夫,处理朝政。百里奚得志不忘老友,又举荐曾帮助过他的蹇叔赴秦做官。在百里奚的打理下,秦国很快出现了国富民强的新气象。
  作为秦穆夫人陪送品的百里奚,成为秦国这次联姻意外而又巨大的收获。而晋国不仅嫁出去一个公主,还赔了一个贤才。从历史上讲,这可能也是最超值的婚娶范例之一了。
  秦穆夫人是幸运的,她不仅无意中为自己婆家带来了经世奇才,而且在无意中躲过了娘家那场剧烈的内部争斗。
  晋国骊姬之乱后,秦穆夫人的亲哥哥、也是原定的接班人申生自杀。秦穆夫人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如重耳、夷吾等则四处奔命,流亡各国。这个时候,姐姐秦穆夫人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和希望。
  但秦穆夫人毕竟是妇道人家,她同情她的这些落难弟弟,但缺乏政治远见。本来,他的丈夫秦穆公也是有意扶植这支力量的,这符合秦国利益。但秦穆公当时没有选择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他认为重耳不会让秦国得到好处,所以他极力拉拢的人是夷吾。在这点上,秦穆夫人没有施加任何影响,这让她后来很后悔。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骊姬扶持自己的亲儿子奚齐即位,但奚齐很快又因内乱被杀。夷吾因为有秦国姐姐和姐夫的撑腰,立即带着人马回到晋国抢夺王位,成为晋惠公。
  眼见娘家消停了,姐姐秦穆夫人心疼流亡在各国的那些弟弟们,想让晋惠公迎接他们回家。但晋惠公害怕这些人回国后,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执意不肯,这令秦穆夫人非常失望。
  更令秦穆夫人恼怒的是,她这个宝贝弟弟居然和她的嫂子勾搭上。
  当初秦穆夫人的亲哥哥申生自杀时,老婆贾君并没死,而是辗转被带到了秦国。当夷吾带着帮忙的秦军回国抢位时,秦穆夫人委托他把嫂子也一道带回国。不曾想,夷吾索性把嫂子拉进了自己被窝。
  夷吾在国君的位子上坐稳后,一点不给帮过他大忙的姐姐和姐夫面子,背恩失信,不断与秦国发生纠纷。
  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在韩原(今陕西韩城)大战,秦穆公和晋惠公亲自披挂上阵,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受伤被擒。
  一个一流强国的国君做了自己的俘虏,而且他还如此不仁不义,秦穆公心里很高兴。这从秦军韩原大捷的庆典就能看得出:秦穆公叫人将无数坛酒倒进河里,让将士们痛饮。
  这回姐夫是彻底不认妻弟了,他准备把晋惠公杀了祭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帝喾的女儿嫁给一条狗(1)帝喾的女儿嫁给一条狗(2)瞧这一家子(1)
瞧这一家子(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2)
比窦娥还冤的女人(1)比窦娥还冤的女人(2)比窦娥还冤的女人(3)
“狐狸精”的标准像(1)“狐狸精”的标准像(2)褒姒的“三宗罪”(1)
褒姒的“三宗罪”(2)母子为何成仇人(1)母子为何成仇人(2)
怎么都是齐国女(1)怎么都是齐国女(2)难舍情人是哥哥(1)
难舍情人是哥哥(2)难舍情人是哥哥(3)把鲁国翻个底掉的女人(1)
把鲁国翻个底掉的女人(2)把鲁国翻个底掉的女人(3)床笫之欢带来五世之祸(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