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三編 軍事防禦(1)
董耀會 Dong Yaohui
長城在軍事上的作用是什麽?
長城不是靜止的單一物體,它是人、墻、物的軍事結合體。長城沿綫地段,在軍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緩衝地帶。長城,從它的雛形烽臺出現之時,就具備瞭望、傳遞信息、召集部隊,反攻作戰的作用。以至於發展到後來成為攻防兼備的軍事實體。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點燃烽火的辦法來召集諸侯,衹可惜,幽王把如此嚴肅的烽火制度當作兒戲,僅為了博得愛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諸侯率領兵將,連夜趕來,結果並無敵情,如此這般,導致西周很快滅亡。長城成功防範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齊楚兩諸侯國都很強大,但齊國有號令諸侯,代天子討伐其他諸侯國的特權,當齊國率領其它幾個諸侯國來討伐楚國的時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國城防(長城)高大堅固,竟未敢作戰。這是有史記載的長城在歷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範例。從歷代長城的設置及佈局看,長城是由溝壕、烽燧、城堡、關隘等組合而成。長城所經地段多崇山峻嶺,依山築城,斷𠔌起嶂,擇險置戍,總是在雙方軍事力量的緩衝地帶而建造。修築長城,在軍事方面,可變被動為主動,亦可轉守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臺,登之者可居高臨下,來攻者則望之莫及,守者則以逸待勞,不但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殺傷敵人。自古以來,戰爭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長城也具備此種功能。就緩衝地帶而言,從攻者角度看,能攻則攻,不能攻則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則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戰。如若交戰,長城則成為勇士們廝殺的沙場。不論秦漢時的匈奴帝國,還是明時北方可汗俺答,面對長城,總是一籌莫展,長城在客觀上則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自我完善、學習耕作、和平共處、互開貿市等文明舉措,以促進民族和解及社會發展。
長城作為軍事設施的作用,是在戰爭中體現的。元狩年間,漢武帝出師西域,大獲全勝。長城的嚮西延伸,在軍事上保證了出師西域的勝利,亦說明長城是避免和減少戰亂最有效的工具。古人修長城,正是為了加強軍事防禦能力。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修築長城,就是加強軍事,加強軍事防禦力量,就得修築長城。古人正是想以長城之築解决軍事問題,以長城之築得到政治上的久安,也正是因為有了軍事的需要纔有了長城之築。
長城的軍事防禦係統由幾個部分組成?
以長城為主體的整套防禦工程和組織制度,被稱之為長城軍事防禦係統,衹有綜合運用它們才能使長城發揮堅固防禦的作用。這個係統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屯兵係統,即軍隊屯駐的長城城墻及城堡,是長城主要的防禦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級,駐有數量不等的軍隊,以明朝為例,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二是烽傳係統,指邊防戍兵用以報警而建築的烽火燧臺,用以燃煙火傳遞軍事信息的係統。三是驛傳交通係統,包括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輸安全等的驛路城,遞運所、驛站;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堅固的防禦設施。四是軍需屯田係統,指為了保障軍事防禦人員的衣食、兵備來源而配備的屯田之地、冶煉、製????及貿易市場等;它們或者與駐軍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單獨建置。
古代長城沿綫是怎樣通訊報警的?
古代長城沿綫構成通訊報警這一係統的設施,是依地形山勢和一定距離,建築在長城沿綫及其延伸地區的一係列墩臺。古代長城上的通訊,是通過在這些墩臺點燃烽煙、烽火或舉起醒目標志來達到最快傳遞信息的目的。這些墩臺在漢代稱作“烽燧”。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於籠筐中,係在長桿上,夜間點燃舉起,以火光傳遞軍情、敵情;燧即指燃放烽煙的墩臺,也是一種用於白晝傳遞信息的手段,通常在墩臺上厚積柴薪,日間有敵情就點燃它們,以濃煙示警。另一種傳遞手段,就是白晝時在烽燧上高舉醒目的標識來傳遞消息,此種標識稱為“表”。由於火光於夜間傳播較遠,故烽臺往往較高且相距較遠,而燧則相對低矮。據漢簡所記,烽臺高5丈餘,烽桿長3丈,烽臺相距平均40—50裏;燧則高置較多較密,大約相距10裏左右。明代以後則稱這些墩臺為烽火臺,或稱烽堠、墩堠、狼煙臺,煙墩,大多以磚石砌成,點烽時加硫磺、硝石助燃,燃燧則往往施以牲畜幹糞,據說這樣燃放出來的煙既高且直,易於辯識。
古代長城沿綫驛路交通如何管理?
長城區域內的驛路交通、郵書傳遞的設施和制度由來已久。漢代長城上的郵遞之製,寓於亭燧中,公私郵書,由沿驛路綫上的亭燧吏卒遞相傳送,郵書每抵一燧,由值班燧卒負責收發,若屬緻本燧的郵書,則上交燧長;若屬他燧的郵書,則由燧卒依次送達。均由經手燧卒署名及登記收受之時日。遇有緊急軍情,則用檄來快速傳遞。從烽燧出土的漢簡,可見到檄是一種形製特殊木簡,呈多面桿狀,上方有槽口,下端尖細,視軍情的緊急程度,還要在檄上插羽毛以示特急,即史書上常見的“羽檄”。明代長城上的驛傳則更加完備。明長城區域內每條驛路上,都設有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送安全的驛路城、遞運所和驛站(站鋪)。驛城主事都叫驛丞。驛路上的城、所、站均根據駐紮兵員的多少修建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在城防附近建有站臺,以保障驛路城、站間的聯繫。據專傢對遼東鎮長城的考察表明,大約每15公裏設一驛路,驛站下有鋪、亭、臺等設置,有的還有遞運所。驛城規模與屯兵的堡城相似,城為四方形,有與驛路相平行的兩個門,驛站無一不建在驛路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