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紫禁宮殿(1)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紫禁城又稱宮城,就是皇宮。紫禁城名稱的由來是,按照中國古代對太空星球的認識和幻想,紫微星垣(即北極星),高居中天,永恆不移,衆星環繞,是天帝之所居,叫做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便用紫宮來象徵世上皇帝的居所;而皇帝所居的宮城屬於禁地,戒備森嚴,神聖壯麗,因此明清宮城就有紫禁城之名。這個名稱,給皇宮抹上了濃重而神秘的色彩。
  中國歷史上曾有很多著名的宮殿,秦代阿房宮、漢代未央宮、唐代大明宮等,今天已是惟見典籍載宮闕,更覓荊棘臥銅駝—衹能從文獻記載和遺址發掘中去領略它的梗概。然而,明清紫禁城宮殿卻完整保存,巍峨屹立在北京城中。紫禁城宮殿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也是世界罕見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紫禁城宮殿裏,先後有明代14個皇帝和清代10個皇帝,凡491年,君臨天下,發號施令,這不僅對中國歷史進程,而且對世界歷史發展,都發生過重大影響。
  紫禁城的城墻,內外用澄漿磚包砌。澄漿磚,在製坯前,先將泥土入池浸泡,經過沉澱,澄出細泥,做坯晾幹,入窯燒製。每塊城磚,長48釐米,寬24釐米,厚12釐米,重24公斤。紫禁城城墻共用磚約1200萬塊,經磨磚對縫,砌成高7.9米,底寬8.62米,頂寬6.66米,周長3428米的城垣。城垣內面積達723600餘平方米。城垣的外圍,有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河岸全用條石壘砌,排列整齊,堅固美觀。城墻頂部外側,築有雉堞,以為禦守。城垣四隅,各矗立一座角樓。角樓為三開間方形亭樓,平面呈麯尺形,下部為朱柱瑣窗,屋頂為三重檐結構。上層檐由四角攢尖頂和歇山頂組成,四面亮山,正脊交叉,上置鍍金寶頂。中層檐采用抱廈與亮山相連的歇山頂。下層檐則用多角相連的屋頂。角樓的屋頂,有三層檐,72脊,上下重迭,縱橫交錯,設計巧妙,造型奇,玲瓏秀美,色彩豔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佳作。
  紫禁城的城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清改稱神武門),南為午門。實際上南面有三重門—第一重為承天門(清改稱天安門),第二重為端門,第三重為午門。宮前矗立三座大門,使宮殿更為深邃、肅穆、森嚴、神聖。
  承天門(天安門)是紫禁城的前門。門樓建在13米高的磚臺上,臺中開五個券形門洞。臺上的城樓,是重檐歇山廡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後城樓東西寬九間,南北進深五間。南嚮有十根明柱,36扇窗門,窗門上部是菱花窗格,下部是雕花裙板,均塗紅漆,色彩鮮豔。城臺上四周飾有漢白玉欄桿。承天門(天安門)前有金水河,河上架起長虹玉橋七座,稱外金水橋。橋前裝飾着石獅和華表。華表在承天門(天安門)的前後各有一對,上面各雕有一隻叫的石獸。這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當皇帝外出遊幸日久不歸時,門前的兩衹石就說:“國君呀,你不要長期在外面遊逛了,快回來親理國政吧!我們盼你歸來把眼都望穿了。”所以人們給它取名叫“望君歸”。當皇帝深居簡出日夜淫樂時,門後的兩衹石就說:“國君呀,你不要長期呆在宮廷裏,快出來察看百姓苦難吧!我們盼你出來把眼都望穿了。”所以人們給它取名叫“望君出”。這個傳說反映了百姓期待明君理政的善良願望。皇帝的金鳳頒詔之禮,就在承天門(天安門)上舉行。皇帝頒詔時,將詔書放入竜亭內,由禦仗導引,擡到城樓上。宣禮官在城門樓上宣讀詔書,在外金水橋南序立的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禮官將詔書由木製金漆的“金鳳”銜下,落在禮官跪接的雲盤上,再把詔書放入竜亭內,送到禮部,刻版印刷,布行天下。這就叫做“金鳳頒詔”,以顯示皇權至尊,神權至上。
  承天門(天安門)之後有一個門叫端門。端門的“端”,書載:“昔孔子受端門之命,製《春秋》之義。”端門為宮城南面承天門與午門之間的一道正門。端門後面是午門。宮前矗立三座大門,使宮殿更為深邃、肅穆、森嚴、神聖。午門纔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樓坐落在高臺上,平面呈“凹”字形,中為九間重檐正樓,兩側各有兩座闕閣相連接,建成五座樓閣,形如鳳翅,俗稱五鳳樓。午門共有五個門洞,當中的正門,衹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出來時也可以走一次。其他官員衹能走兩掖門。兩掖門平時不開,衹有在大朝的日子,文東武西,分別由掖門出入。清朝出徵凱旋,皇帝在午門上舉行受俘典禮。還規定每月初五、十五和二十五三天,是皇帝常朝的日子。這一天,如果皇帝不禦殿或不在京,王公以下官員都要在午門前道兩旁序立。事畢,糾儀官查過班後,即可散去。明代的廷杖,也在午門前舉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