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26節:人生極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
田玉川 Tian Yuchuan
一個尚無什麽分辨能力的孩子,“嬉遊為墓間事”和“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在一般人看來,並無什麽不妥。這種鄉村孩子玩耍的遊戲,很常見。但孟母不以為然,她寧肯搬傢,也不讓兒子做這種有害身心健康的遊戲。
這正是孟母的遠見卓識之處,她教子要立大志,有大纔,從小就要打好基礎,不可荒廢。從“其嬉遊乃設俎豆,捐讓進退”到“學六藝,率成大儒之名”是有因果關係的。環境,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生存環境,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深受母親重視外部環境的影響,孟子論政、處事時,也一貫強調不能忽視外部環境的作用。
孟子在和宋國大夫戴不勝談論如何能讓宋王為善時,舉了一個“學外語”的例子,說明環境的影響。他說,有一個楚國人,計劃讓他的兒子學說齊國的話,他不知該請楚國人當老師呢?還是該請齊國人來當老師?這位宋國大夫不加思索地回答:“當然請齊國人來當老師最好不過了。”“但是,當一個齊國老師在精心教那個孩子學說齊國話,很多楚國人一直圍在他身邊,用楚國話,大聲喧鬧不休,那個孩子如何能學好齊國話呢?即使每天打他,硬逼着他去學,他也學不好。”孟子藉此強調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大。有時候,會起决定作用。
接着,孟子針對戴不勝提出,想讓一個名叫薛居州的賢者住進王宮,以影響宋王行為的想法,繼續說:“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王何?”(滕文公章句下)如果宋王身邊,都是薛居州那樣的賢者,那宋王想行為不善都不可能;如果宋王身邊,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賢者,那宋王想學好也是不可能的。一個賢者薛居州,就能改變宋王嗎?
外部環境可以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也能夠影響和改變一國的風習,孟子的談論極為精闢、深刻。顯然,其中有孟母“三遷”的影子。
受孟母和孟子的影響,我國的教育一貫強調要優化人生長和生活的外部環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婦孺皆知的。
特別是對於孩子,若受了不良習氣的影響,那身心的傷害,可能一輩子也不易消除和恢復正常。民間有一個擡筐葬父的故事,頗發人深省。說的是有一農夫,遊手好閑,不務正業,導致傢境極其貧窮,生活很睏難,達到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步。但這位農夫,不是想方設法改變睏境,而是叫上自己的兒子,一起用傢裏僅有的一個大筐,把躺在病床上的老父親擡起來,往山溝裏走去。一路上,尚在呻吟的老父親苦苦哀求,這位農夫充耳不聞,依舊不停腳步。到了溝邊,這位農夫要把裝在大筐中的老父親連大筐一齊扔進深溝裏去,他的兒子卻不讓。他的兒子說:“不能把大筐也扔了!你把自己年老多病的父親要扔進溝裏,等你老了,也像我爺爺這樣的時候,我也要用這個大筐和我兒子一起把你擡到這裏,扔進溝裏去。”這位農夫聽罷兒子的話,幡然悔悟,他又和兒子一起用大筐把老父親擡回傢去了。
作為子女的啓蒙老師,身教重於言教。教善即善,教惡即惡。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報應往往會降臨到自己身邊。有一賭徒,嗜賭成癖,在外邊狂賭不夠,又把自己的傢變成了大賭場,搞得傢裏烏煙瘴氣,不像樣子。他的兒子也學其父,糾集一幫同學,開始玩牌賭錢。這位賭徒想製止兒子,不想兒子卻說:“我是跟你學的!”
在賭徒中長大的孩子,能不賭難;在貪官傢中長大的孩子,能不貪難;在妓寮淫窟中長大的孩子,能不淪落難。所以說:“人是環境的産物”的說法是很正確的。改變一個人,塑造一個人必須從外部環境入手。
教之信,“朋不欺”
學生傢長會,討論最多的仍是規範學生行為規範。有的傢長說,他的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錢竟撒謊;有的傢長說,他的孩子為了能有一部高檔手機,竟與一幫小偷一起去作案……這些“問題孩子”,到底怎麽啦,究竟該怎麽辦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