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26節:老北京住房(1)
馮大彪 Feng Dabiao
窩 脖 兒
李邢
解放前, 在北京的馬路上,常見有人窩着脖子, 背着東西健步疾走。這是為人搬傢或代人送嫁妝的。這種行業叫"扛肩"的, 也叫"窩脖兒"。
過去, 北京殷實人傢嫁女,多將嫁妝交與喜轎鋪, 由喜轎鋪用紅漆桌擺好, 由人擡着( 幾擡、幾十擡不等) 穿街越巷, 以示闊氣。可窮人傢嫁女, 頂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臉盆、油燈等物, 所以, 衹雇個"窩脖兒的",便一"窩"了事,"窩脖兒匠"常由喜轎鋪代找。因此, 這行人就歸在喜轎鋪的組織內。收入的二成交櫃上入帳。"窩脖兒的"代人搬傢, 又須交車腳業包運人二成。因為, 那時搬傢多由車腳業包運。
另外, 還有些"窩脖兒的"專歸皇室懋勤殿繩子庫管。這些人是專為慈禧太後扛運貴重陳設的。如夏天西太後到萬壽山去避暑,"窩脖兒的"就得把她的心愛之物"窩"到那裏去。每次窩運的官價是一兩二錢銀子, 可實發不過八錢銀子。
"窩脖兒的""窩"法是: 先將物品,擺在一長二尺五寸、寬一尺七八, 用軟綫繩捆好的長方木板上, 然後請二人擡起, 放在"窩脖兒的"肩上。"窩脖"人要在脖子上墊好一根板條( 這條板的下面鋪有棉布墊), 蹲身低頭將物件"窩"起。走時, 他衹用一手扶大木板邊, 一手前後甩動, 二目嚮前平視, 邁大步急行。到地方後, 下肩時也由二人擡下。
"窩脖兒"也須有一定的技能, 沒有技能就"窩"不了那些又長、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比如"窩"夾幾案, 一條案有一丈三尺四長, 外行人確是"窩"不走的。從前, 有個幹了三十多年"窩脖兒"業的老人範茂貴, 曾為清室的某貝勒"窩"運六尺高的古瓷瓶到六國飯店。"窩脖兒的"還得善走, 有健步如飛的本領。範茂貴曾為慈禧太後陵墓運六十斤重的銅獅子。他分四站, 連續走了四天, 就把銅獅子運到了地方。另外,"窩脖兒的"還須有拆裝各式硬木傢具的本領。如果不會拆, 有些東西就"窩"不走。像"羅漢床", 不拆開運, 扛在肩上,就像"窩"着一個小房子。
這個行業幹久了,"窩脖"人都留下殘疾。這就是脖子都有一個大包。有的人還被壓成駝背( 北京人叫"羅鍋子"),患肺病的也不少。
老北京住房
如果說, 中國人有四世同堂的老傳統, 那麽北京的四合院無疑是最適合居住的住宅形式, 老北京人都喜歡住四合院。
明清以來, 老北京即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各省為進京科考的需要,在北京外城興建了大批會館。後來,廢科舉、興新學, 老北京城又出現了大量的公寓。
四 院
靳麟
北京的四合院, 始於12 世紀, 它符合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要求, 是北京城百年來的傳統住宅形式。
所謂四合, 是東南西北的房子都有,佈局嚴整, 院落敞亮, 使人有雅靜舒適之感。而且長幼有序, 各居其室, 作息得便,均不有礙。
從前, 北京人住房的講究很多, 俗語說:"有錢不住東南房, 鼕不暖, 夏不涼。"都樂意住路北的房子, 四角齊整的院子, 不喜歡倒下臺階, 說那是進門跳坑。更忌諱帶刀把形的院兒。既不願意四不靠, 也膩歪(北京俚語,意為不喜歡)挨着廟, 北京人有這樣四句話:"寧住廟前, 不住廟後, 寧住廟左, 不住廟右。"
如果對過兒(北京俚語,意為對面)有什麽高大的東西對着自己的大門或正房, 便會認為是個鎮物, 對自己衝剋, 不吉利, 就要立個"太公在此"、"吉星高照"或是"泰山石敢當"的石碣或木牌,用以鎮邪驅魔。
院子裏不能種鬆柏樹和楊樹, 因為那都是陰宅( 北京人稱住宅為陽宅, 稱墳地為陰宅) 種的樹木。
北京的四合院, 有大、中、小幾個不同的規格, 分別說明如下:小四合院佈局簡單, 一般是北房( 也叫正房)三間, 屋裏有隔斷, 分成一明兩暗, 或是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 南房( 也叫倒座) 三間。都是臥磚到頂,起脊的瓦房。
也有的小四合院, 是棋盤心的, 或是仰瓦灰梗兒的。一傢子兩三輩人, 住個小四合, 獨門獨院, 非常合適。傢長住正房( 因此, 也叫"上房"或"上屋"),晚輩住廂房, 南房作客廳或書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