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
在這座房裏"百感交集"
佚名 Yi Ming
故居的後院裏屬於老房的衹有北房,東西兩側的紅磚小耳房是後期加蓋的。這間北房又分四間:最西邊的那間是陪伴茅盾的小孫女住的房間,依次過來是茅盾會見自己好友的會客室,在會客室裏的沙發旁邊還有一個白漆脫落的冰箱,冰箱的模樣奇怪得很,頂部像戴了個大帽子。後來纔知道,第一代冰箱的製冷設備是裝在冰箱頂部的。再到中部的這間房,是茅盾的臥室。一張鐵絲單人床,漆着白漆,上面的枕頭、褥子、床單還是茅盾逝世前的樣子。床邊一張木桌,散放着十幾支鋼筆,一疊舊報資料,還有一盞臺燈。茅盾逝世的前幾年,由於行走不便,不能去書房寫作,一切讀寫事宜就在這張桌子前完成。"文革"後,茅盾擱筆不再寫作,直到1976年他决定提筆創作最後一部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路》。在那一盞臺燈下,老人寫道:"自知來日無多,凡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一時都如斷爛影片,呈現腦海。百感交集,又百無聊賴。"這樣的心情,其實不僅僅是茅公,任何一個暮年之人,都會有這樣無奈的認命,或者說遺憾的滿足。最靠東邊的那間房是洗漱間,那件被兒子韋韜描繪成"補丁摞補丁"的浴衣仍舊挂在浴室的墻上,仿佛還在靜靜等着主人回來。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 | 彈劾嚴嵩的陣地 | 鬆筠畫社的搖籃 | 公車上書的開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 | 人頭攢動的"明星"老宅 | 曾經文人薈萃 | 如今遊客如織 | 感悟北京 | 從"隱於朝"到"隱於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這裏激蕩 | 老屋墻上不見青磚 | 也曾俯瞰萬日風雷 | 會館裏的鄉土情誼 | 感悟北京 |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 | 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 | 老宅院裏也曾天翻地覆 | 梁啓超書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門的幽深底藴 | 在滿院墨香裏回首文豪走過的路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