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诗歌评论 》  白居易    返回  唐詩鑒賞辭典 》
放言五首(其三)
    
劉學鍇 Liu Xuekai 
 白居易
 贈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嚮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衹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詩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自會澄清事實,辨明事偽。這是用詩的形式對自身遭遇進行的總結。
 在表現手法上,雖以議論為詩,但行文卻極為麯折,富有情味。
 “贈君一法决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緊緊抓住了讀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傢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麽呢?“不用鑽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麽、不是什麽;是什麽,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有麯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
 詩的第三、四句纔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衹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掉轉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纔是他的真面目。
 “嚮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一篇的關鍵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蒙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决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張燕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   I   [II]   頁| | 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 | 宿紫閣山北村 | 村居苦寒 | 輕肥 |  | 買花 | 上陽白發人 | 杜陵叟 | 繚綾 |  | 賣炭翁 | 夜雪 | 長恨歌 | 琵琶行 |  | 花非花 | 邯鄲鼕至夜思傢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  | 惜牡丹花 | 望驛臺 | 江樓月 | 村夜 |  |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 燕子樓 | 藍橋驛見元九詩 | 舟中讀元九詩 |  |  | 
 | 
 
 | 
|  |